在三国时期的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临终前,刘备将自己的遗托交给了诸葛亮,同时指定李严作为辅佐者。诸葛亮的能力与忠诚使他成为了无可争议的接班人,而李严的选择,却让很多三国迷感到疑惑,尤其是在当时蜀汉名将赵云依然健在的情况下。
赵云在蜀汉中地位极高,不仅资历深厚,且忠诚度与能力都居于群臣前列。关羽、张飞去世后,赵云几乎成为蜀汉的顶梁柱。然而,刘备却没有将赵云列为托孤班子的一员。作为一位英明的君主,刘备显然对人才有着独特的眼光。他不选择赵云作为诸葛亮的副手,必定有其深思熟虑的原因。这背后,可能与赵云的性格特点和能力的定位有关。 其中,一种较为普遍的解释是,赵云的能力与诸葛亮的辅政理念不完全契合。赵云虽然忠诚果敢,勇猛过人,但他过于刚直,缺乏与他人妥协的能力。相比之下,刘备选择李严作为诸葛亮的副手,或许是因为李严具备了更多的调和能力。在政治斗争中,处理各方关系和矛盾显得尤为重要,而赵云在这一方面的能力相对薄弱。 赵云的耿直性格在历史上有不少体现。例如,赵云年轻时投奔公孙瓒时,当公孙瓒询问为何不投靠袁绍,赵云直接回答说自己并不知谁更合适,只是希望能投靠仁政所在。这种直率的话语,虽然诚实,但可能让人觉得有些突兀。公孙瓒未必能够理解赵云的意思,最终赵云在公孙瓒阵营并未得到重用,而是投身于刘备的麾下。 再例如,刘备在夺取益州后,打算分赐土地和豪宅给自己的部下,以奖励他们的辛劳。然而,赵云却在众将中站出来,坚决反对这一提议。他认为,益州刚刚稳定,若分赐土地和房产,只会激起百姓的不满,影响民心。赵云提出,应该等到天下平定之后,再进行奖励。这一意见虽然符合赵云的高尚志向,却也与现实产生了冲突。许多人并不愿为了“复兴汉室”的遥远目标,放弃眼前的富贵生活。最终,刘备接受了赵云的建议,但这也让赵云在部分蜀汉重臣中失去了支持。 这些事例表明,赵云的性格过于刚直,缺乏灵活的应变能力,这让他在处理复杂的政务和人际关系时,可能不如李严那样游刃有余。而李严,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却展现出了卓越的调解和协调能力。 李严的经历本身就证明了这一点。他最初是刘表的部下,在曹操南征荆州时,李严投奔了刘璋。刘璋虽然对李严并不熟悉,但却给予了他重要职务,任命他为成都令。成都作为益州的首府,政治与经济关系错综复杂,李严能够在这个复杂的局面中处理好各方利益,获得了“能”的评价。这一段经历充分显示了李严具备良好的政治敏锐度和协调能力,这也是他能在蜀汉政权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 当诸葛亮辅政时,必然面临诸如与刘禅的关系、与益州本地官员的冲突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李严的圆滑性格和灵活处理矛盾的能力,显然比赵云更适合当诸葛亮的副手。如果赵云固执己见,拒绝妥协,那么就难以平衡各方的利益与矛盾。因此,刘备的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并非忽视赵云,而是选择了李严这个能在复杂局面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人。 尽管如此,赵云并非完全被刘备忽视。刘禅即位后,赵云依旧得到了重用,被任命为“中护军”,成为军中首席人物,负责禁军和选拔武官等重要职责。这也证明了赵云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尽管他未能成为辅佐诸葛亮的副手,但依然在蜀汉政权中占有一席之地,忠诚与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