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关羽,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广受尊敬的英雄人物,在文学作品,尤其是《三国演义》中,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传奇人物。关羽挥舞着青龙偃月刀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他的象征之一。然而,青龙偃月刀的具体重量在不同文献和小说版本中存在不小的差异,这也成为了长期争议的焦点。 在《三国志平话》中,关羽的大刀被描述为重达八十三斤,而在我们常见的《三国演义》中,则是“重八十二斤”。甚至在《水浒传》中,当鲁智深因手持一百斤重的镔铁禅杖而烦恼时,铁匠提到关羽的刀也只有八十一斤。由此,关羽的大刀重量一度分为八十一斤、八十二斤和八十三斤,究竟哪个数据更为准确呢? 一、青龙偃月刀的虚实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英勇斩杀颜良,令人印象深刻。书中写道:“当头那员大将,手执青龙刀,坐下赤兔马,原来是关云长去江夏借得军马一万,探知当阳长阪大战,特地从此路截出。”然而,这柄“青龙偃月刀”真的存在过吗? 经过考证,“偃月刀”这一兵器最早出现在11世纪北宋时期的《武经总要》中,其上记载了一种“掩月刀”,长度约两尺,但并没有青龙纹饰的描绘。更关键的是,关羽所在的三国时期,这种刀类兵器尚未问世。直到800年后的宋代,偃月刀才逐渐出现在兵书之中。 进一步来看,《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罗贯中显然是参考了《武经总要》中的记载,为了凸显关羽的英雄气概,赋予了他一柄并未出现在那个时代的青龙偃月刀。而且,书中所描绘的这柄刀重达82斤,若将三国时期的“斤”按现代单位换算,约等于40斤。即便是力大无穷的关羽,持这样的兵器作战,也未必能轻松自如。 由此可见,青龙偃月刀很可能是后世小说家为了渲染关羽英勇形象而虚构的兵器。实际上,关羽生前并未使用这柄刀。在三国时期的乱世中,关羽最看重的始终是兵器的实用性与便捷性,而非夸张的外形和沉重的刀身。 二、关羽真正的兵器 既然青龙偃月刀可能是虚构的,那么关羽在历史上到底使用了什么兵器呢? 根据南北朝时期道士陶弘景在《古今刀剑录》中的记载,关羽曾使用过两种兵器——章武剑和万人刀。尽管有学者推测关羽可能未曾用过章武剑,因为该剑的铸造时间在关羽去世之后,但可以推测它有可能是刘备追赠给关羽,或赠与其后人。 更为重要的是,陶弘景提到的“万人刀”被认为是关羽生前所使用的兵器之一。据说,关羽在采都山的铁矿中亲自打造了两柄“万人敌”的大刀。而在关羽兵败麦城后,为避免敌人获得这柄刀,他将其投入了江中。尽管陶弘景的记载存在争议,但根据史实的考证,关羽使用的兵器确实是刀,而非小说中虚构的青龙偃月刀。 根据《三国志》记载,关羽在与颜良决战时,使用过长矛与刀的组合。在与颜良的对战中,关羽首先用长矛刺击对方,然后再用环首刀斩杀颜良。长矛和环首刀的组合,显然是关羽在实战中选择的兵器。 三、偃月刀的真实重量 尽管关羽未曾使用过青龙偃月刀,但偃月刀作为一种兵器类型,在宋明时期确实存在。那这种刀的实际重量到底是多少呢? 《三国演义》中,青龙偃月刀的重量据说达到82斤。即便按现代斤两换算,约等于40斤。有人质疑这种描述过于夸张,认为这种重量对实战并不适用。事实上,明代兵学家茅元仪也曾对其提出质疑,认为这类刀兵过重,难以灵活使用。 但明代名将胡宗宪却支持偃月刀,认为它既适合步兵也适合骑兵使用,是刀兵之王。他认为,使用偃月刀需要强大的体力和熟练的刀法,普通士兵无法轻松驾驭。 进入20世纪后,考古学家终于揭开了偃月刀真实重量的谜团。1980年代,在贵州马家寨的一座清代古墓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柄保存完好的偃月刀,刀身上刻有“大周吴氏”字样。墓主人被认为是吴三桂的后代,而据史书记载,吴三桂所持的刀重曾被描述为五十斤。然而,实物揭示,这柄刀的实际重量仅为12斤,远远低于传说中的50斤或82斤。 这项考古发现彻底揭示了传统描述中的夸张成分。偃月刀的重量并不像历史或小说中所传的那样庞大,它其实和普通兵器相差无几。许多历史人物的传奇形象,往往被后人附上了不切实际的武器,目的是为了凸显他们的英雄气概。在现实中,好的兵器应当轻便、锋利,而非沉重和不灵活。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