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玄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佛学大师,他的经历也成为了《西游记》故事的蓝本。按照常理,这样一位为国家付出巨大心血的高僧,在圆寂后应该享受无上的礼遇,但事实上,他的葬礼却充满了冷淡与冷漠。民间百姓自发地送行,唐高宗虽然表示哀伤,但却不让朝中大臣参与丧事,他只安排了丧葬经费的报销,并指示保管好玄奘的经书,除此之外并未做出任何特别的举措,这与民众的反响截然不同。
在唐朝,佛教曾是影响力最为深远的宗教之一。早在玄奘之前,许多德高望重的高僧去世时,朝廷都会给予丰厚的追封与谥号。然而,玄奘为唐朝做出的巨大贡献,尤其是在弘扬佛教的事业中,他曾得到过李世民的优待和扶持,甚至李世民曾希望他放下佛门束缚,为国家解决困境。可是,玄奘圆寂后的待遇与他生前的贡献形成鲜明对比,尤其是李治态度的转变,令人深感疑惑。
唐太宗李世民第一次见到玄奘,是通过他人的引荐。当时,他对这位年轻的高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视玄奘为自己的弟弟。宫中的大臣们也纷纷表示对玄奘的喜爱和钦佩。当玄奘从天竺带回佛教经典时,唐太宗非常高兴,决定为玄奘修建大雁塔以纪念这次取经之行。大雁塔南边的两块碑文,是褚遂良所书,碑文中对李世民和李治的称赞可见一斑。由此可以看出,在李世民在位期间,玄奘享受到了很高的礼遇。
然而,随着玄奘的声望日益上升,他也引来了不少嫉妒与诋毁。尤其是一些文官频繁攻击玄奘和他的弟子,指责他们与政治有牵连。然而,作为出家人,玄奘始终保持着佛门清规,不愿卷入任何政治纷争。玄奘的弟子们无法忍受对师父的污蔑,纷纷求助于宰相于志宁,经过他的干预,这些文官的攻击得到了暂时的遏制。与此同时,唐太宗因身体日渐虚弱,常常邀请玄奘为其讲解佛法,希望得到佛教的庇佑。而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大臣们则与玄奘私下商讨,希望能让唐太宗安度晚年,实际上这也是为了保住自己在朝中的地位。
李治即位后,虽然他在年轻时曾对玄奘表达过极高的敬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玄奘的态度发生了剧变。玄奘与长孙无忌的关系密切,李治逐渐将他视作长孙一派的代表。为了削弱长孙无忌的影响力,李治开始对玄奘进行监视与打压。李治甚至命令玄奘在他出巡时常住宫中,虽然表面上是为了抄写佛经和祈福,实际上却是为了软禁与监视玄奘的行踪。
有一年,玄奘向李治请求外出祭扫父母的墓地。当时,玄奘的父母墓地已经破败,他请求朝廷给予些许经费修缮。李治同意了,但这一消息泄露,迅速引发了民众的关注。许多人知道玄奘回乡后,纷纷前往拜访,甚至涌向了玄奘的老家,形成了几万人的规模,这让李治感到十分担忧。他害怕玄奘在民间拥有太大影响力,可能会掀起动乱。
意识到李治对他心生疑虑,玄奘为了避免事态恶化,主动提出请求离开长安,前往少林寺。然而,李治误以为玄奘有逃离之意,斥责了他不安分,并驳回了他的请求。为了平息李治的怒火,玄奘屡次表态表示忠诚,承诺自己将始终服从李治的一切安排,最终李治才对他宽容些许。
在长孙无忌一派逐渐失势后,玄奘觉得自己在长安已无立足之地,于是请求前往玉华寺继续翻译佛经。李治经过深思熟虑后,同意了玄奘的请求。此时,玄奘已经年事已高,翻译工作异常艰难。尤其是《大般若经》这本浩瀚的经典,长达二十多万颂,翻译起来需要极大的耐心与时间。而玄奘的身体也越来越虚弱,常常感到精神压力巨大,但他依然坚持完成了这部经书的翻译。
随着时光的流逝,玄奘渐渐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已接近尽头。他告诉弟子们,希望身后事宜从简,不要张扬。一天,一位年轻弟子跑来告诉玄奘,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尊大佛摔倒了。玄奘淡然一笑,说道:“你梦见的正是我,看来我时日无多。”第二天,玄奘在寺院的小路上突然摔倒,五天后,玄奘圆寂了。他的离世,标志着一位伟大高僧的终结,也让许多人为之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