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3日刊| 总第4067期
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你们有没有觉得今年的纪念影片,还少了一个很重要的视角?
没错,就是“战斗者”视角。如果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要纪念的胜利。
还好,这个遗憾将在纪念日当天被完美补足。由高群书、肖一凡联合执导,邵正一、周思羽、彭禺厶、周云鹏、徐励等人主演的历史战争片《生还》定档9月3日全国公映。看完阅兵看《生还》,扬眉吐气迎新篇。
《南京照相馆》的故事发生在几天时间里,《东极岛》的时间跨度更是不到两天。对于缅怀历史而言,我们还需要一部时间跨度更大、涉及人物更多、视角更直接、还原更真实的作品。这些,恰恰是《生还》差异化价值的体现,也是观众必看的理由。
高群书是擅长打捞历史的创作者。其代表作《东京审判》不仅获奖无数,而且至今仍在豆瓣政治历史电影榜上高居第18位。
几年前,他偶然间在网上看到一名东北抗联老战士的自述,也就是李敏所著的口述回忆录《风雪征程》。虽然文字朴实无华,但亲历者的回忆带有浓浓的临场感,能将历史的真相深深地植入到读者的内心。
抗联战士用血与肉书写的历史,不应只记录为文字与数字。当亲历者遇到了打捞者,历史上那撼人心魄的“抗联忠魂”才得以跃上银幕。
亲历者的视角
在父亲李石远(1930年参加革命,1938年牺牲)和哥哥李云峰(1934年参加革命,1943年牺牲)的影响下,李敏七岁加入列宁主义儿童团,十二岁正式参军上山成为一名抗联战士,并一直跟随部队战斗至新中国成立。
作为为数不多的抗联战士幸存者,她亲眼见证了东北沦陷前后底层人民的生灵涂炭、饥寒交迫,中共基层党组织早期在东北发展斗争的艰难曲折,更亲身经历了让其一生都无法忘怀的东北抗联十四年苦斗历程。
《生还》改编自李敏的回忆录,自然会在艺术层面去突出这种独特的亲历者视角。
首先,影片的主人公便是以李敏为原型的李童(邵正一 饰)。全片围绕她带出了小马(周思羽 饰)、耿团长(彭禺厶 饰)、老马(周云鹏 饰)、白连长(徐励 饰)、裴大姐(邱健 饰)、金玉希(侯佳音 饰)、李亦奇(李昕廷 饰)等十几位普通抗联男女战士。
虽然李童经历了抗联从突围到整编为教导旅,再到打回东北的全过程,但是她的那些战友们,却在拼死战斗与互相保护中,各自走向了牺牲、被俘、生还等多种结局。
其次,有别于常规的战争场面描写,本片特意调整了敌我双方的出镜比例。
对于客观视角、全局视野的战争片,拍摄战场画面,都会敌我双方对半分,拍出个你来我往的效果。
《生还》采用了李童的视角,而李童初期是被服厂的一员,后来又归属于伤兵留守团。遇到日军突袭时,李童通常都需要跟随其它女兵和伤兵在掩护下尽快转移。
因此,为了暗合李童视角,本片的大部分战场戏份,都是抗联战士的镜头远多于日军镜头。毕竟对于李童而言,她很难看清敌人的样貌。她的视角里,更多的是战友们为了保护她前赴后继地奔向战场的背影。
这种视角,带来了全新的、更贴合人物的临场感体验,算是艺术手法上的一种探索。
当然了,最后成年李童随教导旅从苏联杀回国内,伏击日军的那场大战,敌我比例又回归了常规。因为这时候的李童,经历了在苏联的艰苦训练,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战士。这场战斗,她是前线亲历者。
在戏剧层面,李童等人之前所有的苦、所有的难、所有的恨,都成为了最后这场伏击战的情感铺垫。再加上视听层面的出色包装与调度,观众在影院里的体验感直线上升。胜利者的扬眉吐气,在这一时刻就妥妥地到位了。
最后,亲历者会提供一些我们想不到的历史细节。比如片中会有多首当时抗联战士里流行的歌被唱响。李敏当年一直珍藏着一本《东北抗日联军歌集》。唱歌,是他们对抗冰天雪地的火,是指引他们走出黑暗的光。
这些歌在曲风上、歌词上,都不是现代的词曲作者所能模仿的。因此,初听片中战士们唱歌,可能会觉得曲调陌生,有距离感,但是稍微听一会儿,再品一下词,会立即能感受到其中的生命力。
以片中的《露营之歌》为例,它是由东北抗联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李兆麟套用古曲“落花调”填词而来。第一段词写于他渡松花江后,第二段写于他带领部队走出小兴安岭后。李兆麟在抗日的不同时期有感而发地写了四段词。
这首歌在传唱的过程中,歌词又经历了很多小修小改,但其每句词都源于一线的战斗生活,真切地描写了东北抗联战士的遭遇,也真切地写出了他们的精神与意志。
这种创作,只有亲历者才能给到。它不是为了讨好现代观众而存在的,它就是需要现代观众去了解、去认识、去临场感受的历史。
打捞者的决心
《生还》是电影第一次深度聚焦东北抗联的峥嵘岁月:从1938年突破数十万日军“铁壁合围”的生死绝境,到1940年赴苏整训、淬炼为抗联教导旅,再到1945年挥师反攻、迎接八路军新四军挺进东北的胜利曙光。
导演高群书曾坦言:“我们不是在拍一部电影,而是共同为东北抗联精神立传。这是属于全体中国人的精神原乡,值得每一代人走进影院,与先烈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为极致还原历史,创作团队采用纪实手法,于东三省实景拍摄,穿梭于零下30℃的林海雪原与零上35℃的酷暑荒野,只为生动再现抗联艰苦卓绝的斗争。当镜头掠过长白山积雪、黑龙江波涛、辽西平原残阳,十四年抗联精神化作银幕上可触可感的呼吸。
在救亡图存的艰苦岁月中,东北抗日联军与红军长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并称“中国革命三大最艰苦”。自1931年打响抗战第一枪始,他们14年间以3万余将士之躯,歼灭日伪军17万余人,至胜利时仅七百余名指战员生还。
越了解这段历史的荡气回肠,越深入抗联战士的革命豪情与赤子之心,高群书作为历史打捞者的决心就越发坚定:“本片是献给不屈东北人民的赞歌。他们在残酷战争中以乐观主义再现了血性与坚韧。”
虽然本片没用大明星,但其实如果以本来面目示人,周思羽、彭禺厶、周云鹏、朱宏嘉等演员还是能让观众感到“眼熟”的。可是在本片中,由于妆造上对历史、地理、气候等因素的严谨还原,观众很难一眼就认出他们。
即便是人气颇高的喜剧人周云鹏,在《生还》里也被高群书打造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抗联战士,没有丝毫在舞台上表演出的那种喜感,只有笑对艰苦的环境和凶残的敌人。
还有饰演李童的非职业演员邵正一。她是昆仑决青少赛“昆仑少年团”签约选手,绰号“小辫子”。她在昆仑决的擂台上,以头上扎小辫儿作为个人辨识物。而为了演李童,她剪短头发,把搏击斗士的眼神转换成抗联战士的眼神。
所有参与到《生还》的演员都有一种觉悟,一种放下现在的自己,让先辈借助自己的躯壳在银幕上“复活”的觉悟。
当年李敏在确认抗联第三路军冰趟子战役遗迹地时,凭借的是一块曾被抗联队伍当作“地标”的巨石。李敏之所以多年后还能认出这块石头,是因为她曾与战友们躲在这块巨石后面与敌人战斗,巨石上的弹痕至今仍清晰可见。
历史,往往需要这种不会被岁月毁去的载体来传承。而电影,正是这样一种可以留存峥嵘岁月的载体。
尽管记录电影的胶片、碟片、硬盘等实物有可能损坏、丢失,但电影会以视听艺术的形态传播到世界各地,在每一个看过它的人的记忆中得到永久的留存。
80年后,东北抗联波澜壮阔的抗战史诗即将在银幕上徐徐展开。80年后的我们会通过他们的事迹懂得,“生还”的背后是无数的牺牲,是不懈的抗争,是一直流淌在中国人体内的热血,是一直坚挺着中国人脊梁的忠魂。
【文/满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