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武将众多,其中不乏英勇善战、战无不胜的英雄人物,如吕布、关羽、张飞和典韦等。他们在历史和演义中的战绩辉煌,即使是那些被击败的英雄,如颜良、文丑,也以其强悍的战斗力,在河北一带声名显赫。然而,在这24名将之中,却有一位几乎没有什么单挑战绩,且名气并不显赫的将领——张绣。为何他能够榜上有名,排在第20位呢?从演义和正史中分析,有两个主要原因。
首先,三国24名将的排名并非完全依据演义中的描写。它参考了其他民间文学作品和正史内容。在《三国演义》中,张绣并未凭借个人武力取得重大成就。尽管他在宛城之战中取得了胜利,但这背后并非依赖他的个人武力,而是出谋划策的大谋士贾诩的智慧。战斗中,张绣的军队并不是他自己建立的,而是继承了他叔父张济的部队,似乎更多的是“坐享其成”。然而,在民间评书中,张绣却被描绘成了一个武艺超群的英雄人物,他是武术名家童渊的大徒弟,与张任、赵云同为师兄弟。张绣的外号“北地枪王”也在评书中赫赫有名,他的武器是一把虎头金枪。张绣与赵云激战三百回合,虽然最终落败,但能够在赵云的猛攻下坚持三百回合,足以证明他是顶尖级的武将,因此将他列入24名将并不为过,甚至有些名次上的“委屈”。 即使在三国正史中,张绣的地位也不容小觑。曾是当地的一方诸侯,归顺曹操后,深受重用。他被封为扬武将军,与曹操建立了亲家关系,曹操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随着时间的推移,张绣因其战功多次晋升。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后,张绣被任命为破羌将军,几乎无所不能。到205年,他随曹操征讨袁氏兄弟,打败了袁谭,封邑增加到2000户,成为曹营中最受宠的将领之一。 其次,三国24名将的排名也是考虑了各方势力的均衡。在这24位武将中,魏国的势力最强,名将最多,共有9人入选,包括典韦、许褚、夏侯惇、夏侯渊、张辽、张郃、徐晃、庞德和邓艾。蜀国次之,依靠《三国演义》的渲染,有7位名将入选,分别是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和姜维。吴国入选的仅有4人,分别是孙策、太史慈、甘宁和周泰。而剩下的四位则是群雄中的名将,包括吕布、张绣、颜良和文丑。张绣虽然在归顺曹操后暂时失去了独立的地位,但在加入曹操阵营之前,他也是一方诸侯,因此,他被归类为群雄一脉。由于群雄的势力在三国乱世中早早瓦解,能够上榜的名将并不多。吕布凭借超群的战力和神骏的赤兔马,顺理成章排在第一。而颜良和文丑作为袁绍的左膀右臂,他们曾战绩彪炳,颜良甚至能在二十回合内秒杀徐晃,文丑五六十回合不分胜负与赵云战斗,表现也相当出色,理应位列前十。然而,因两人都被关羽迅速击杀,未能占据更高的位置。除了这三人,群雄中的其他武将多数表现平平,诸如公孙瓒被文丑轻松击败,纪灵被张飞十回合内秒杀等,只有张绣凭借其曾为一方诸侯的地位,才有机会入选,起到了平衡四方势力的作用。 总结来说,尽管张绣在演义中并没有显赫的战功,但在民间评书中,他却被塑造为一位武艺高强的“北地枪王”,同时,他在正史中也拥有一定的地位和威望,尤其在曹操阵营中,他的地位更为突出。另一方面,为了在三国24名将的排名中实现四方势力的平衡,张绣被列入其中也是合情合理的。如果仅仅依据武力排名,魏国可能还会有更多的将领入选,如文聘、文鸯、曹洪、曹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