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6年七月,刘邦在汉中立下重用人才的决心,他不顾麾下诸将的反对,破格提拔原本只是治粟都尉的韩信为大将军,并且让太尉卢绾暂时交出大印和兵符,全权交给韩信指挥北上三秦的军务。当时刘邦已经年过半百,项羽风华正茂,年仅二十六岁,而韩信更是年轻,才二十二岁。刘邦这一任命无疑显示出他“唯才是举”的魄力,他深知若拘泥旧例,必将一事无成。
韩信初任大将军时,在练兵场上颇具威仪。他身材本就高大挺拔,身披铠甲更显威风,比其他将领高出一截,俨然有统帅之姿。他的训练方式严厉而别出心裁:五人为一组进行攻防演练,若防守一方露出破绽,进攻者必须抓住机会杀入,否则伍长当斩;同样若攻方懈怠,守方若不趁机反击,也要斩伍长。几天下来,每日都有十余名伍长被斩。士卒们因此人人戒备,整齐如一,不敢稍有懈怠。
在攻城训练中,韩信更是精心设计。他令士卒在一面孤城的模拟城墙前进行演练,先挖壕沟,再命攻方迅速架桥登梯冲击城头,而守方则从另一侧迎战。鼓声一停,未能登上城楼者,照例斩其伍长。这样残酷的考核,使得将士们人人奋勇争先,稍有迟疑便有杀身之祸。韩信更规定,军中兵器必须锋利整备,弓弩断弦、箭矢缺羽,或剑戟不利者,一律斩首。这些措施使汉军无论单兵作战还是整体协同,都提升了一个档次,战斗力大幅增强。刘邦看在眼里,对北上攻取章邯的信心大增,连卢绾也心甘情愿交出兵权,让韩信全权调度。
同年八月,义帝被项羽迁往郴县。义帝在彭城坐镇两年,当地百姓视之为正统君王。听闻义帝将离开,城中百姓自发聚集,扶老携幼遮道叩首,哭声震天,送行十余里。项羽立于城头,见此情景,心生忌惮,暗下决意要除去义帝。其实义帝的存在对天下诸侯几无实权,唯楚国内部仍将其视为旗号。项羽因处理此事而延误三月之久,而齐王田荣、汉王刘邦早已趁机布局,天下形势与此前大不相同。
项羽最终北上齐国,亲率二十余万精兵,西楚境内机动兵力超过五十万,可谓声势浩大。刘邦却并不躁进,他素来能忍辱负重。早年曾因避难芒砀山,潜藏十月不发,直到陈胜起义大势所成,方才顺势而动。如今燕、赵、齐纷纷反楚,刘邦依旧稳坐军中,等待项羽兵出之机。八月,探马急报项羽北上,刘邦方才下令大军开动。
此时关中局势复杂。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各据一方,其中以章邯势力最盛,但其根基并不稳固。章邯并非秦室宗亲,父亲还是韩国人,又背负坑杀二十万秦军的骂名,秦人难以服从。他麾下虽有十万余兵,却大多为赵高旧部。章邯急需时间稳固雍国,若再有两年,他或可彻底掌控关中,届时汉军想要取胜将艰难数倍。
而刘邦军团约有七万四千余人,己军与友军兵分三路。东路由灌婴、夏侯婴率军修复子午道;西路由曹参、樊哙佯攻渭水上游;中路为主力,由韩信亲自指挥,从故道北上,直取关中西部的陈仓。这便是韩信著名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为了迷惑章邯,韩信早在五月便令灌婴率军修复子午道。灌婴出身布衣,却精通骑射,驰名睢阳,他领兵开山凿石,近乎将子午道修复完毕。章邯虽熟悉秦岭地势,仍被这一大规模修筑迷惑。与此同时,韩信命曹参率军为先锋,攻占陇西下辨,又令樊哙佯攻祁山道牵制陇西守军,继而由郦商突袭大散关。大散关形势险峻,却因秦军士气低落,郦商猛攻之下很快陷落。
韩信再调郦商直扑陈仓。陈仓虽为秦国旧都,但项羽早已焚毁宗庙、拆毁城墙,城防残破。秦军不足两千人,怎挡得住郦商八千虎狼之师?不久陈仓便被攻下。章邯之弟章平急忙率军增援,却为韩信的将军纪成所阻。章平施设埋伏,三面合围,纪成不幸战死,成为刘邦军团首位阵亡的高级将领。
韩信闻讯,迅速调集主力,在陈仓集结六万余人,准备反击章平。他善于调配将领,常令各部轮番出战,以保持兵力充沛。樊哙、周勃、奚涓、曹参等将领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在好畤之战中,樊哙率死士首登城头,斩县令、县丞,立下赫赫战功。章平败走漆县,秦将吕马童因不满章邯兄弟,直接率骑兵投降汉军。
至此,汉军已经稳固控制关中西部。韩信凭借缜密的战略、严苛的训练与卓越的用兵,逐步在三秦打开局面,为刘邦日后逐鹿中原奠定了关键基础。
---
这篇改写后的文章在细节和人物描写上更加丰满,全文超过400字,并保持了原有语义和历史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