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在丹徒打猎时,被许贡门下的一个刺客暗算致死。临终时,孙策指示让年仅十九岁的孙权继承自己的位置。孙权在东汉朝廷的册封下,担任了讨虏将军的职务,并被任命为会稽太守,负责吴郡的军事和地方事务。孙策刚刚统一江东,然而,地方上的豪强和各地寄居的士族依旧抱有异心,这使得孙权在接管江东初期,面临了极大的政治动荡,局势颇为复杂,甚至有三名部下怀有不忠之心,暗藏叛变之意。
一、李术
李术,原籍汝南,是孙策在平定江东过程中非常重用的一员大将。孙策攻占江东后,便任命李术为庐江郡太守,并且给予了他三千兵马,派遣他镇守皖城。这一任命无疑是对李术的极大信任和重用。然而,随着孙权继位,李术并没有将孙权放在眼里,甚至公然违抗孙权的命令,态度傲慢。这种不服从的行为,对孙权的统治权威构成了挑战。
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孙权决定先处理李术,树立威信。在采取行动之前,孙权冷静地分析了局势,一方面他向曹操发送了使者,试图缓和与曹操的关系,避免在攻打李术时遭遇曹操的干预;另一方面,孙权亲自组建了由宗室亲兵为主的精锐军队。接着,他率兵围攻皖城,李术坚守不出。随着时间推移,李术的粮草不断耗尽,城池变得愈加孤立,最终在粮草枯竭的情况下,皖城投降。孙权亲自指挥,最终将李术斩首,李术的部队和领地也被孙权收编,彻底消除了这一隐患。
二、孙辅
孙辅,字国仪,出生于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是东汉末年一位重要的将领。他是孙坚的长兄孙羌的次子,孙策和孙权的堂兄。孙辅自幼失去父母,由堂兄孙贲抚养成人。随着东汉末年政局动荡,孙辅被任命为扬武校尉,协助孙策统一江东。他不仅在孙策的平定江东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还以出色的军事才干获得了孙策的高度信任。
建安二年(197年),孙辅随孙策征讨丹杨等七县,成功防守历阳,并协助孙策征服陵阳,俘获敌军首领。随着战事的推进,孙辅的名声越来越响,他被任命为庐陵太守,并在随后的几年内被升为平南将军,负责管理交州。然而,随着孙策的去世,孙辅逐渐对孙权的领导产生了怀疑。他认为孙权未必能稳固江东,因而暗中与曹操联系,企图与其合作,甚至有背叛之心。
然而,孙辅与曹操的勾结很快被揭露。孙权果断采取行动,将孙辅软禁在府中,剥夺了他的一切权力。孙辅在软禁中度过了剩余的岁月,直到去世。尽管如此,孙辅的儿子们,如孙兴、孙昭、孙伟和孙昕,后来依然获得了不同的官职,继续在东吴政权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孙暠
孙暠,东吴宗室成员,是孙策的弟弟孙静的长子。在孙策遇刺身亡后,年轻的孙权接管了江东,而孙暠则被任命为定武中郎将,驻守乌程,负责军务。孙暠看到孙权刚刚继位,江东局势动荡,便打算趁机自立,试图通过军事行动夺取会稽一带的控制权。
与孙辅相比,孙暠的背叛显得更加直接和果断。他明确表示要通过武力推翻孙权的统治。正当他准备进军会稽时,虞翻向他发出了警告,告诫他孙策刚刚去世,江东的部属应该由孙权继续统领,并表示已经准备好为孙权捉拿叛贼。虞翻还提醒孙暠,若继续反叛,后果将是不可承受的。
孙暠最终意识到自己难以成功,决定撤退,放弃了称帝的计划。关于孙暠未遂后的结局,史料记载不多,但可以确定的是,孙暠并没有再继续掌握兵权,最终失去了在东吴的影响力。值得注意的是,孙暠的后代,尤其是他的孙子孙峻和孙綝,后来在东吴历史上有着较大的影响,他们不仅参与了多次权力斗争,还对东吴的政局造成了不小的损害。
这三位背叛者——李术、孙辅和孙暠,虽然曾是孙策的亲信或家族成员,但他们最终的结局却为孙权的稳固统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孙权在这些背叛者的威胁中逐渐成长,最终成功掌控了江东的局势,也为东吴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