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在陕西省西安市经开区的泾渭新城,当地的施工队正在使用挖掘机进行土方作业时,意外地挖出了大量的陶器碎片。这个发现引起了考古学家的高度关注,他们随即开展了详细的调查和发掘,最终确认了这一地点是一处上古遗址。因为遗址位于杨官寨附近,考古学家便将其命名为“杨官寨遗址”。
杨官寨遗址属于仰韶文化中的庙底沟文化,距今约有6000至5500年历史。由于此前对于庙底沟时期的遗址发现相对较少,杨官寨遗址的发现填补了这一时期的考古空白。北京大学的严文明教授曾指出,杨官寨遗址是“庙底沟时期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大型环壕聚落遗址”,而其规模之大也让这一遗址被誉为“5500年前的中国最早城市”,同时也被视为西安城的起源地。
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珍贵的考古遗物,其历史价值极高,为研究古代中国历史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这些遗物涉及城市布局、陶器制作工艺、文化审美等方面,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更为重要的是,遗址还出土了几块带有文字的遗片,这些文字的存在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字发展提供了线索。根据《黄帝功德大典》的介绍,这些文字中有四个字是清晰可辨的(见下图),这些字的含义被解释为“以戎来戎”。
在这块残片的图像中,除了第一个字略显模糊之外,其他三个字与现代汉字的形态极为相似,已相当成熟,甚至现在的中学生也能轻松识别为“戎来戎”。刘宏涛在《黄帝功德大典》中提出,虽然第一个字难以确认,但他认为其可能是“以”。“戎”字,最初由“戈”与“甲”组合而成,原意为兵器,后来引申为士兵或战争。因此,“以戎来戎”可理解为“以战对战”的意思,反映了当时古人对于战争的强烈态度,给人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
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黄帝时期大约距今已有4700多年,而三皇时代则更加久远。由此可以推测,杨官寨遗址出土的这块残片证实了三皇时代中国已经有了文字的使用。这一发现也引发了关于5500年前中国文字是否已经如此成熟的疑问。事实上,从文字演化的角度来看,文字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原始文字”、“初熟文字”到“成熟文字”三个阶段。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文字的成熟,但这并不意味着甲骨文之前的文字一定处于“初熟”阶段,也有可能在商代之前,文字已经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水平,只是当时主要使用竹简或木简记录,直到商代才将其刻写在甲骨上,保留下来成为我们今天所见的甲骨文。
考古学家的研究表明,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中国的文字就已经开始出现雏形,并逐渐演变成成熟的文字。比如,距今8000多年的河南贾湖刻符(见下图)就刻写在龟甲上,其结构、笔顺、线条等特征与甲骨文有着极为相似之处。虽然是否能称之为文字仍有争议,但其刻画的符号与甲骨文关系密切。这些刻符从贾湖到杨官寨之间相隔约3000年,这段时间足以使这些符号进化为更加成熟的文字。
在贾湖刻符之后约2000年,考古学家还发掘了大量的上古刻符,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安徽双墩遗址出土的630个刻符(见下图),这批刻符已经具备了汉字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等造字法,虽然它们是否能称为成熟文字依旧存在争议,但显然,比起贾湖的刻符,双墩刻符展示了文字进化的巨大进步。因此,杨官寨遗址出土的成熟文字也不再令人感到意外。
可以得出结论,三皇时代的中国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文字体系,甚至在某些方面不逊色于古埃及和苏美尔的文字。杨官寨遗址出土的文字残片,是这一观点的重要佐证。尽管目前我们所发现的文字资料还只是零星的碎片,缺乏大规模的出土文献,但这一发现无疑为进一步研究上古文字的演化提供了线索。未来的考古发掘,可能会带来更多的文字发现,进一步揭示中国上古时代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