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叶公好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它的故事最早出现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里,文中的叶公被人当作笑柄。这个成语本身的寓意是表面上声称喜欢某事物,实际上却并非真心喜爱或理解。而故事中的叶公,正是那个被人嘲笑的对象。
叶公究竟是谁呢?在历史上,叶公确实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他的名字叫诸梁,字子高,来自楚国。他的封地位于叶邑,所以人们便称他为叶公。叶公在楚国历史上,最为人称道的成就之一就是成功平定了白公胜制造的叛乱。
要了解白公胜的背景,我们就不得不提伍子胥。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因为遭到费无极的谗言,最终被楚平王杀害,而他的大哥也在这场事件中丧命。因为伍奢是楚国太子建的亲信,伍子胥在父亲去世后,和太子建一同逃亡。后来,太子建死于郑国,而伍子胥则带着太子建的儿子一起逃到了吴国。他辅佐吴王,举荐了孙武,并最终通过吴国的帮助攻入楚国,报了父亲的血海之仇。
接下来,楚国的令尹子西接回了太子建的儿子,这个人便是白公胜。叶公子高对白公胜的归来心存疑虑,他认为白公胜的性格过于暴戾,难以承载重任。果然,叶公的担忧很快得到了验证。
白公胜深受伍子胥的影响,伍子胥为了替父复仇,不惜与吴国联手攻破自己所在的国家,而白公胜则想借助楚国的力量报父仇。他暗中培养死士,并希望楚国能派兵协助他攻打郑国。然而,楚国的令尹迟迟没有答应他的要求。于是,白公胜决定采取极端手段,攻入楚国国都,杀死了令尹子西等人,并囚禁了楚惠王,自立为楚王,导致了国内的大规模内乱。
此时,叶公率领军队进入楚国都城,成功击败白公胜,平定了这场由他引发的内乱。之后,叶公成为了楚国的令尹,也在楚国历史上留下了赫赫战功。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如此英勇的叶公,最后却和“叶公好龙”这则成语挂钩呢?
原来,叶公在回到自己的封地——叶邑后,开始组织百姓修建水利。他绘制了一张沟渠规划图,并将其挂在自家墙上。这些沟渠由于弯曲的形状,很像龙的形态。或许是从这时候开始,人们就开始编造了这个故事,传说叶公“好龙”,却在真龙出现时因害怕而丧魂落魄。
孔子与叶公子高其实也有过一段交情,二人在许多话题上进行过讨论。一次讨论中,孔子与叶公子高关于“亲情伦理与法理冲突”产生了分歧。叶公认为,若父亲偷了羊,作为儿子就应当毫不犹豫地去举报,这样才是正直。而孔子则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才是正直。尽管两人的观点各有不同,但叶公的影响力却相当大。毕竟,他平定了楚国的叛乱,还在几年的治理后主动让位给他人,这就是所谓的“叶公让贤”。
“叶公好龙”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孔子家语》一书中,这本书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言行。书中提到,叶公因为修建水利而绘制的沟渠图像龙,后来演变成了“真龙现身”的故事。这是不是“叶公好龙”最早的出处,尚无确凿证据,但这似乎是最接近原型的版本。
后来,在《庄子》一书中,这个故事被进一步生动地呈现出来。《庄子》是战国时期的道家经典,其中有一段话是由子张对鲁哀公讲述的,子张是孔门的十二哲之一。他以“叶公好龙”来讽刺鲁哀公的虚伪,因为鲁哀公对子张的礼遇并不如他所宣扬的那样。
最终,《叶公好龙》这一故事被收入西汉刘向所编撰的作品中,并且与《庄子》中的版本几乎相同。这便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叶公好龙”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