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淮南三叛”,是指高平陵之变后,淮南地区在短短七年内发生的三次反对司马家掌权的叛乱。这段历史中,有许多让人疑惑的问题:为何在七年内同一个地区接连发生三次叛乱?其他地方为何没有类似的动荡?第一场叛乱发生后,司马家为何没有预防措施,反而让第二次、第三次叛乱继续爆发?
要理解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司马懿的掌权历史谈起。司马懿最初是曹操征辟入仕,之后成为曹丕的追随者。曹丕登基后,司马懿迅速崭露头角,成为魏国的中枢大臣。曹丕去世,曹叡继位,司马懿被任命为辅政大臣,逐渐掌控魏国政权。在曹叡执政期间,司马懿的足迹遍布魏国多个战区:他先后出征荆州,与孟达作战;驻守关中,与诸葛亮对峙;并最终远征辽东,征讨公孙家。尽管如此,唯一司马懿几乎没有涉及的战区便是淮南地区,而这正是他后期失败的一个关键原因。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高平陵之变。与《三国演义》中的描绘不同,史实中的高平陵之变并非司马懿长期装病策划政变后突然夺权。而是当时的权臣曹爽过度专权,惹怒了许多魏国的老臣,最终导致一场政变。司马懿并未单独策划,反而是联合其他高层反叛派共同推翻了曹爽,最终让自己成为魏国的最高掌权者。然而,这场政变背后的复杂性并未引起司马懿的足够重视。在政变成功后,司马懿迅速清除掉了许多曾支持他的盟友,这种行为无疑为后来的叛乱埋下了隐患。
在政变后,司马懿的行为让当时的几位高级将领产生了疑虑,尤其是王凌。他本是魏国扬州战区的司令,且有着丰厚的家族背景。王凌的叔叔王允曾经刺杀董卓,而他自己也凭借家族背景在曹操麾下站稳了脚跟。政变后,司马懿的突变使王凌警觉,尤其是在司马懿给他“安抚”的时候,王凌并未买账。公元251年,王凌与外甥令狐愚秘密谋划,准备拥立曹彪为新帝,反对司马懿的控制,最终发生了“王凌之叛”。然而,叛乱还未发动,消息就泄露,司马懿迅速镇压了王凌,并屠杀了其家族及相关支持者,进一步加剧了淮南地区的动荡。
尽管经过一番大换血,司马懿似乎彻底掌控了淮南,但随后的局势并未安定下来。公元251年8月,司马懿去世,权力迅速由其长子司马师继承,开始了第二轮的动荡。司马师继位后,面临着东吴进攻的压力,但由于清洗王凌后,淮南地区的将领几乎被替换,司马师决定调任毌丘俭来防守东吴。然而,毌丘俭与司马师的关系并不好,他对司马师的不满日益加剧。最终,在公元255年,毌丘俭联合文钦起义,反对司马师的统治,打响了第二场叛乱——“毌丘俭之叛”。司马师亲自率军征讨,经过一番激烈战斗,最终平定了叛乱,继续掌握了淮南。
但即便如此,司马师的去世再次为局势带来了变数。司马师去世后,由其弟司马昭继位,第三次叛乱悄然降临。司马昭为了平稳局势,任命亲戚诸葛诞为征东大将军,负责淮南防务。然而,诸葛诞并未因此感到安稳,而是对司马家的专权心生不满。公元257年,诸葛诞联合东吴起兵,再次反叛,这便是“诸葛诞之叛”。面对叛乱,司马昭没有丝毫松懈,亲自带兵讨伐。经过艰苦战斗,最终成功平定了诸葛诞的叛乱。
随着三次叛乱的平定,司马家逐渐扫清了对立力量,彻底控制了魏国朝政。经过这些年对淮南的反复镇压,几乎没有忠于曹氏的势力能够与之抗衡。直到此时,司马家成功地为自己的篡位铺平了道路,只差一步,就能完成最终的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