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姬发借助牧野决战的胜利,消灭了商朝的统治,被确立为新的帝王。
商朝最后一位统治者帝辛,披挂珠宝华服,前往鹿台,引火自焚。他本人也葬身于烈焰之中。
然而,帝辛虽然已经离世,他的后嗣以及家族中的其他成员仍然健在。除了这些皇室血脉之外,商朝境内也留存了相当数量的幸存民众。
周武王对于存活下来的商朝皇室成员和百姓,究竟是怎样处置的?是彻底消灭,还是给予宽恕?
01、纣王的儿子武庚
依据《说苑·武王克殷》所述,周武王曾与少数心腹大臣商议,该如何处置商朝皇室以及那些未投降的民众。
他第一个询问的,是尚父姜子牙。
姜子牙回答:我听说,喜爱某个人时,连他屋上的乌鸦都喜欢,厌恶某个人时,连他身边的人都讨厌。把他的敌人全部消灭,一个不留,怎么样?
喜爱一个人,就连带着他家的乌鸦也会心生怜悯;厌恶一个人,就连他的墙根都不值得留情。对于敌对的商朝人,应当毫不留情,彻底肃清干净。
周武王对那个答案感到不高兴。他于是去问堂弟召公奭。召公奭是周武王在家族成员中最受信赖的一个人,一直陪从武王讨伐商纣王。
召公奭回答: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
意思是,有罪的人,全都杀掉;无罪的人,则放他们一条活路。
周武王对那个答案,还是觉得不理想,他接下来问的,是同胞弟弟周公旦,周公旦是周武王最为倚重、最为信赖的兄弟。
周公旦回答:让每个人住在自己的家里,耕种自己的田地,不改变原有的规矩,只亲近有仁德的人。贵族犯错,只在商纣王一个人身上。
商朝所有的错误,都应由纣王独自承担,其余的殷商皇室成员和老百姓,则需妥善照顾。
最终,周武王采纳了周公旦的建议。
他解救了囚禁的商朝权贵,散尽了鹿台的财宝,开启粮仓接济挨饿的民众,不再对商朝族群赶尽杀绝。
纣王已经死亡,他的儿子武庚还活着。周武王没有处死武庚,反而将他安置在商朝之前的都城朝歌附近,允许他统治那些商朝的残余民众。
周武王准许武庚在其领地供奉商朝先祖,商朝从此归入周朝版图,成为其属国。
然而,周武王并不认为,仅凭空泛的“仁义”概念,就能使商朝的旧部停止对抗,甘心归顺周国的管辖。
为了防止武庚和殷商旧部发动叛乱,周武王将三位同母的弟弟分别安置在武庚领地的周边区域,形成环绕之势,目的是将武庚的封地包围起来,以便随时观察他的动向和殷商旧部的情况。
这3人,史称“三监”。
周武王顾虑未免过于审慎,武庚死后,他果然掀起反叛,意图重拾商朝的政权。
然而,周武王未曾料到,他派遣用以观察武庚的三位官员,同样参与了反叛活动。
先前,周武王离世之际,鉴于他的儿子周成王尚年幼,便指派与他同母的四弟周公旦代为处理政务。
三监之中,有一位是周武王的同母三弟管叔鲜,他自认为年龄比周公旦大,本该由自己负责执政,不明白为何周公旦会超越他获得摄政之位
周武王离世次年,管叔鲜借口周公旦对年幼的君王不利,联络两位弟弟,并联合武庚,共同发动了叛乱,这一事件被称作“三监之乱”。
从现有迹象分析,三监之变的核心挑唆者,很可能是周武王的三个弟弟。
他们断然不会将国家权力归还给武庚,他们拉拢武庚,此举目的在于提升自身力量。
武庚或许意在趁乱获利,意图减损周朝力量,因而联合三监发起了反叛。
但是,这次叛变并没有得逞。执政的周公旦本人带领军队,击败了三监及武庚的部队,并且处决了武庚。
武庚已经离世,殷商旧部却因此发动了反叛。周公旦继续向东征战三年,最终才将这次叛乱完全镇压下去。
然而,周公旦并未将殷商王室彻底消灭,当时纣王的兄长微子启还活着,周公旦便让他承续了殷商的祭祀。
微子启的事迹,我们稍后细说。现在先讨论一下,周武王和周公旦为何没有消灭殷商王室和剩余百姓,反而让他们变成周朝的附属国。
周朝的诸侯国,情形与后代迥异。当时施行分封之制,这些邦国需遵从周天子号令,却各自拥有相当自主权,诸侯君主权力广阔,且掌握军权。
我想,主要是出于以下2个原因:
其一,为了稳定民心。
周武王凭借牧野之战,一举消灭了商朝。周公旦耗费三年时间才完全平息三监之乱,由此可见,商朝的实力依然强大,具备继续抵抗的能力。
周朝若能借助分封手段,对殷商王室及旧部进行抚慰,促使他们认可现实局面,那么这般做法,显然比与之兵戎相见,要更为稳妥。
其二,当时可能有灭国不绝祀的传统。
夏朝覆灭后,商朝的建立者成汤没有处决夏桀,而是将他迁徙至南巢之地。
有人觉得,夏朝那些记载,并非真实存在。毕竟商朝灭亡夏朝,还有周朝灭亡商朝,这两件事,情节极其相似,疑似周朝人为了证明自己取代商朝的正当性而虚构的。
但是夏桀的作为是否属实并不重要,这表明一个情况,周朝人认为,一个朝代覆灭之际,皇室成员和流亡百姓,无需全部消灭。
延续兴盛的邦国,接续断绝的家族血脉,这是儒家的思想,而儒家思想源于周朝的礼仪制度。这反过来也说明,国家灭亡但祭祀不停止,或许是周朝的惯例。
02、纣王的哥哥微子启
在三监之乱中,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杀了纣王的儿子武庚。
周公旦却依照灭国而不绝祀的准则,不让殷商完全灭亡,另寻了一位殷商的后代作为继承人。
那就是纣王的哥哥,微子启。
关于微子启的身世,史书上有不同的说法。
《吕氏春秋·当务》说,微子启是纣王的同母哥哥。
然而,微子启的母亲当时身份卑微,而纣王的母亲已是合法的妻子,因此,微子启是妾生之子,纣王是正妻所生,所以,微子启属于非嫡出,纣王则被视作嫡子,结果,纣王获得了王位的传承。
《史记·殷本纪》则说,微子启是纣王的异母哥哥。
微子启排行老大,不过他的生母身份不高。相比之下,纣王是排行最小的儿子,他的生母是帝乙的王后。因此,纣王凭借生母的身份尊贵,最终继承了王位。
历史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微子启作为帝乙的儿子,以及作为纣王的兄长,这些身份是毋庸置疑的。
帝即位后,施政暴虐且荒诞,皇室与重臣皆感忧虑,深恐其难以维系社稷。
微子启屡次劝谏,但帝辛始终没有听从。相比之下,王叔比干更是因为直言进谏而遭遇了杀身之祸。
目睹王叔那副凄惨景象,微子启感到十分沮丧。与此同时,另一位王叔箕子,也劝说微子启最好早点离开,以免给自己带来麻烦。
微子启长叹一句:父子间存有血缘亲情,而君臣之间则以道义相系。所以父亲犯错,儿子多次劝谏仍不听从,就跟随他哭谏;臣子多次劝谏仍不被采纳,那么道义上就可以离去了。
随后,逃离了朝歌。
周武王消灭了商朝,微子启看到天下有望实现太平盛世,周武王又是一位施行仁政的君主,因此他就怀着非常谦恭的心情,去拜见周武王。
他解下外衣,用绳索捆住身体,左手牵引着羊,右手握着茅草,屈膝前行至周武王跟前,呈上商朝祭祀的礼器。
此举也为后代留下一个典故:肉袒面缚,这个成语用来描绘甘愿归顺的情景,并且常常被后来者模仿。
周武王深受微子启的触动,又考虑到安抚商朝旧部的重要性,便让微子启重新担任原有职务,留在自己身边工作,并且时常向他征询治理国家的意见。
周武王离世后,微子启的堂弟武庚,与周武王的另外三位兄弟,共同策划了三监之乱。
微子启自始至终,都未曾参与侄子的相关事务,他确实是出于本心归顺了周朝。
武庚战败身死之后,执政的周公旦想到商朝不能断绝香火,于是选定微子启来承袭商朝的宗庙祭祀。
然而,他并未将微子启封于最近发生叛乱的朝歌之地,而是选择将微子启封于商朝的起始之地,即前都商丘,并赐予其宋国号。
这边是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宋国的起源。
微子启在宋国负责管理殷商的后代,直到他离世。因为他为人非常善良,殷商的后代对他十分敬爱。
不过,微子启没有儿子。他去世之后,由弟弟中衍继承了王位。
所以,宋襄公不是微子启的直系后代,而是他弟弟中衍的后代。
03、纣王的叔叔箕子
箕子乃是帝乙的弟弟,同时也是纣王的叔叔,他和微子启、比干一起被誉为“殷末三贤”。
比干因为规劝君主而被处死,微子启于是选择离开。箕子却无法忍受,决定假装精神失常,通过弹奏“箕子操”来抒发内心的不满。
帝见其日日蓬头垢面,疑其已癫狂,遂黜为仆役,又将他关入牢狱之中。
牧野大战,周武王正要攻入朝歌,此时场面一片混乱,箕子便离开了朝歌,前往箕山隐居去了。
周武王创建周朝后,得知箕子德行高尚,便亲自登临山巅邀请他,探求治理国家的方略。
箕子与周武王深入交谈,将自己见解悉数相告,然而箕子最终婉拒了周武王的仕官之请,缘于他系商朝皇族之后,不愿臣服于周室。
周武王离去后,箕子担忧他会再度出现,于是领着门人和部分商朝旧民,持续向东行进,最终抵达了朝鲜。
周武王听从微子启的提议,将朝鲜赐予箕子,同时箕子无需效忠周朝。
箕子以及其后裔,在那个地方治理了将近一千年,一直持续到汉朝汉惠帝那个年代,最终被消灭了。
04、写在最后
总的来说,周武王对殷商的王室,是比较友好的。
他遵循着“让国家灭亡但祭祀不断”的理念,给予这些皇室成员非常多的好处,同时,也让他们负责照看商朝的后代。
只是不知道,这是从夏朝传承下来的,还是周朝人自己的选择。
然而,在周朝人的历史记述中,商朝的成汤对夏朝最后一位君主夏桀,以及周朝的周武王对殷商的王族和旧部,都没有做到斩草除根。
这也为后代树立了典范:新王朝的统治者,需妥善安置前朝的皇室成员。
王莽夺西汉政权,曹丕取东汉皇位,司马氏灭曹魏天下,这些事件在初始阶段,都似乎依照了某个法则行事。
然而,刘裕建立新朝时,他已年事已高,门第不高,缺乏皇室支持,因而决定彻底铲除旧势力,将东晋最后一位君主及其家族全部消灭干净。
这简直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后世的皇帝纷纷效仿。
后世的亡国之君,就比较难有好待遇了。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