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谥号是用来评价一些重要人物生平的荣誉标志,通常只有那些有显赫一生的帝王、诸侯或大臣才能得到。以蜀汉为例,只有关羽、张飞、赵云和诸葛亮等十几位著名人物才获得了谥号。而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东吴,这个势力的高官中,获得谥号的只有五位,他们分别是陆逊、陆抗、张昭、张承和顾雍。
一、陆逊
陆逊,出身吴郡陆氏,是东吴的重要将领之一。在东汉建安八年(203年),他开始担任海昌屯田都尉,逐步晋升为定威校尉和帐下右部督等职。陆逊的军事才能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崭露头角,他参与了袭取荆州的战役,为吴国扩张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到了黄初三年(222年),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负责指挥对抗刘备的夷陵之战,并以火烧连营一举击败刘备,成功守卫了东吴的领土。此后,陆逊屡屡立下赫赫战功,直到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将其任命为上大将军,负责辅佐太子孙登,管理武昌等重要地区。陆逊还在赤乌七年(244年)被孙权任命为丞相,成为当时的顶级权臣。虽然他在“二宫之争”中涉及孙权与孙和、孙霸之间的权力斗争,最终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三岁,但他为东吴的稳固和发展贡献巨大。由于其杰出的功绩,陆逊被追谥为“昭”,这一谥号具有极高的褒义,历史上许多皇帝也都使用过“昭”这一称号,如汉昭帝和北齐孝昭帝等。
二、陆抗
陆抗,陆逊的长子,继承了父亲的才华和领导力。赤乌八年(245年),他继承父亲的封号,成为江陵县侯,并开始统领五千士兵。陆抗的军功不断,他在建兴元年(252年)被拜为奋威将军,掌管重要军事事务。后来,陆抗因屡次战功显赫,最终在凤凰元年(272年)被任命为荆州牧、都护等要职。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同年成功击退了晋将羊祜的进攻,并打败叛将步阐,进一步稳定了东吴的西线防线。陆抗的死于凤凰三年(274年),享年四十九岁,谥号为“武侯”,这一称号表彰了他作为吴国最后一位杰出将领的英勇和忠诚。
三、张昭
张昭,东汉末年因避战乱南渡至扬州,成为孙策的重要谋士。孙策初立时,将文武事务都交给了张昭,且临终时将其弟孙权托付给张昭,保证了孙权的顺利继位。张昭不仅在平定叛军、安抚百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帮助孙权稳定了初期的政权。孙权在成为吴王后,任命张昭为绥远将军,封由拳侯,并时常倚重张昭的智谋。尽管孙权曾两次考虑任命张昭为丞相,但由于张昭敢于直言不讳、性格刚直,最终孙权还是选择了他人。然而,张昭在孙权称帝后,因年老体衰自愿辞职,改任辅吴将军。嘉禾五年(236年),张昭去世,享年八十一岁。他的谥号为“文”,这是一个极高的荣誉,代表着历史对他的高度评价,诸如汉文帝和魏文帝等皇帝都使用过这一谥号,充分体现了张昭的卓越贡献。
四、张承
张承,字仲嗣,出生于彭城县(今江苏徐州)。他是张昭的长子,年少时便因才学出众而广受好评。张承历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骠骑将军西曹掾和长沙西部都尉等,最后成为奋威将军和濡须都督。赤乌七年(244年),张承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七岁。他的谥号为“定侯”,这个谥号彰显了他在辅佐国家安定与稳定吴国政权方面的巨大贡献。
五、顾雍
顾雍,出身东吴的四大望族之一——顾氏,年轻时便受到蔡邕的指点,担任了多个地方官职。凭借出色的治理能力,顾雍先后担任了合肥县令、会稽郡丞等职,并在镇压贼寇、安定民生中做出了杰出贡献。之后,他被召入孙权的幕府,逐渐晋升为大理、奉常,并最终成为了丞相。顾雍在任丞相期间为国出谋划策,推动了许多重要的政策改革。黄武四年(225年),他被任命为太常,并一直担任丞相职务长达十九年。顾雍为吴国的稳定与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他的谥号为“贞侯”。
这五位大臣的谥号,分别代表了他们在东吴历史中不同的角色与影响力,从陆逊的“昭”到顾雍的“贞”,都体现了他们各自的非凡贡献与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