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公元200年,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爆发,这场战役被认为是曹操一生中的一次重大胜利,最终他赢得了这场决定性的战争。然而,很多人误以为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就一举成为了北方的霸主,实际上这是一个误解。虽然袁绍在这场战争中败北,但他依然掌握着青、幽、并、冀四州的控制权,曹操仅仅凭借这场胜利缩小了与袁绍之间的差距。值得注意的是,曹操为了赢得官渡之战,几乎将自己所有的资源都耗尽了,因此并没有立即展开进一步的攻击,反而在思考下一步的军事战略时,他的第一目标并非袁绍,而是距离自己较近、控制荆州的刘表。当时,刘表刚刚收下了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将领刘备,而袁绍的势力依然强大,曹操的理性让他决定暂时放弃与袁绍的直接对抗,转而瞄准了荆州。
02
之所以曹操选择暂时不去攻击袁绍,反而决定先处理刘表,原因有两个:
首先,刘表并不像《三国演义》里描述的那样是个软弱的对手。实际上,刘表在荆州经营多年,势力雄厚,手下有十万雄兵,而且刘、关、张三英的实力亦不容小觑。要想攻克刘表,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其次,虽然袁绍的败北让曹操获得了一定的优势,但袁绍庞大的家族背景和雄厚的底蕴依然存在。如果曹操在此时进攻刘表,袁绍很可能趁机反扑,曹操就会面临两面夹击的困境。
因此,曹操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听取了谋士们的意见,暂时收手,而没有贸然进攻荆州。
03
公元202年,袁绍因病去世,这一消息对于袁家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袁绍的去世,不仅意味着他个人的离世,还象征着袁家失去了唯一的核心人物。袁家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并未稳定安排,而是让多个儿子竞争继承,这导致了袁绍去世后,袁家迅速陷入了分裂,势力迅速削弱。袁绍的去世,实际上对曹操而言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因为曹操向来善于抓住机会。当袁绍的势力在内部纷争中瓦解时,曹操迅速出击,袁家被打得四分五裂,最终仅剩袁尚逃往了乌丸。
那么,曹操此时是否应该“斩草除根”呢?对此他曾有过犹豫。
04
曹操之所以犹豫,主要并非因为年纪渐长,或因为内心变得软弱,而是因为他顾虑着两个方面。首先,刘表和刘备的组合一直让曹操心生忌惮。刘备虽然实力尚浅,但他极具潜力,一旦与刘表结合,便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其次,袁家残存的力量虽不强大,但仍然拥有一定的资源,且袁家当年曾与乌桓有过联盟,乌桓人虽然距曹操的根据地较远,但若袁尚得到乌桓的庇护,势力的恢复将成为威胁。曹操担心一旦远征,不仅需解决后勤问题,还可能遭遇刘表和刘备的联手反击。因此,曹操在是否出征的问题上一直犹豫不决。
05
最终,曹操作出了决定,这个决定的关键在于郭嘉。郭嘉的战略眼光和智谋让曹操最终放下犹豫,决定亲自出征东北。郭嘉告诉曹操,刘备虽然厉害,但刘表不会真正信任他,因此曹操可以放心对付刘表。而且,乌桓虽然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但并不会对曹操构成即时的危险,且乌桓的防御并不严密,曹操有机会打一场“意外之战”。
郭嘉的分析深具洞察力,正因如此,曹操决定亲自出征。
06
然而,命运的安排常常出人意料。曹操北伐的路上,遇到了严峻的天气考验。史书记载,当年五月,原本不该多雨的东北地区突然下起了暴雨,几乎将曹操军队的行进路线全部冲毁。按照常理,此时应该暂时撤退。但郭嘉却提出了一个应急方案:“既然道路阻塞,不如放弃辎重,轻装上阵,采用快速机动的战术。”曹操深知此时回撤已不合时宜,便采纳了郭嘉的建议,决定仅带少数精锐部队突袭乌桓。
07
曹操和郭嘉未曾预料到,乌桓早已得知了曹军的动向,设下伏兵,数万铁骑埋伏在白狼山待命。按理说,曹军此时应该难逃一劫,但谁也没有想到,曹操麾下有张辽这样的猛将,更有虎豹骑这样的精英部队。当战斗爆发时,张辽和虎豹骑英勇冲锋,将乌桓的领袖蹋顿单于斩于马下,彻底逆转了战局。
尽管郭嘉的策略看似无懈可击,但如果没有张辽的奋勇作战和虎豹骑的突袭,曹操的北伐很可能会以失败告终。因此,从长远来看,郭嘉的谋略虽然有其独到之处,但也未必无可指摘,相较之下,像诸葛亮和司马懿这样的谋士,处理事情更加谨慎和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