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王爷中,怡亲王胤祥常被戏称为“常务副皇帝”,若单从个人权势来看,似乎称得上合适。然而,若从政治地位和家族影响力的角度考量,他在所有铁帽子王中,恐怕连前五名都排不上。这个评判标准应该如何理解呢?“政治地位”和“家族势力”这两个关键要素便是关键。
清代王爷的划分有和硕亲王与多罗郡王两大类,亲王明显比郡王的地位更高。并且,铁帽子王与普通亲王也不在一个等级。实际上,除了克勤郡王和顺承郡王,所有铁帽子亲王才是对比的重点。如何进行这个对比呢?主要是通过功封与恩封之间的区别来评判。
在清朝,礼亲王、睿亲王、郑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和庄亲王等六家,是开国功王,他们的家族基业是由他们一手奠定的,因此地位显赫,其他亲王无法企及。而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等四家,虽然显赫一时,但由于他们并非开国功王,只是皇帝恩封的,所以他们的地位显然有所不如。
事实上,“铁帽子王”这个称谓,正是在乾隆为多尔衮平反后才正式出现。在这之前,亲王的爵位很少会被降级,除非有极大过失或站错政治队伍。而从顺治开始,清朝的亲王大多是按照家族血统继承,六位开国功王的爵位也遵循这一惯例。乾隆帝在位时,因应宗室的繁衍,必须设立新的规范,防止局面失控,因此才明确规定了爵位降级承袭的原则,并将六大功王的爵位定为“世袭罔替”,从而有了“铁帽子王”这一称号。
至于怡亲王胤祥,他与雍正帝兄弟情深、同生共死,雍正希望其家族世代享有荣耀,特意给予胤祥世袭罔替的待遇。此举不仅巩固了怡亲王的地位,也为后来的铁帽子王设立了先例。若没有雍正这一开创性的举措,恐怕“恩封铁帽子王”这一称号也未必会出现。
关于旗主与领主的关系,六大开国功王在建立清朝疆土时,担任了实际的军事与政治职务,除了享有参政议政的权利外,他们每个都是“旗主”王爷,这一点是后来的亲王无法比拟的。在清初,礼亲王代善领正红旗,睿亲王多尔衮领镶白旗,郑亲王济尔哈朗领镶蓝旗,肃亲王豪格领正蓝旗,而庄亲王家族因时运不济,资历较浅,未能成为旗主,只是继承了较为薄弱的庄亲王爵位。
即使到了雍正朝,许多亲王也未能担任旗主的地位,而是成为了“领主”。例如,胤祥被分封为正蓝旗下的领主,领有八个佐领。虽然他极受宠信,政治地位依旧不能超越其他开国功王,尤其是正蓝旗的肃亲王家族。
在家族财富方面,开国功王们的财富是建立在清朝疆土扩展之上的。随着每一块领土的打下,他们的家族逐步积累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例如,礼亲王一系,关内外的土地面积达到数百万亩,且拥有牧场和庄园等巨额产业。康熙帝之后,由于土地资源紧张,皇子的封赏土地逐渐减少,但即使如此,这些功王后代凭借祖上留下的财产,仍可过上奢华生活。
此外,开国功王家族的联姻广泛,几乎每个异姓贵族都与他们有某种联系,这使得他们的政治地位在朝廷中仍然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相比之下,像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这些后期被恩封的铁帽子王,他们的家族历史较短,虽然一时显赫,但无法与那些开国功王相比。
最后,根据御史的分析,清朝十个铁帽子亲王的排名应为:礼亲王、睿亲王、郑亲王、肃亲王、豫亲王、怡亲王、庄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这个排名是否合理,各位读者可以自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