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初期,群英荟萃,而其中最为杰出的无疑是李靖和李勣两位名将。两人凭借卓越的才智和出色的战功,为唐朝的江山立下了赫赫战功。值得一提的是,李勣并非原本姓李,他的本姓为徐,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因此,民间常称他为徐茂公。后来,他归顺李唐,被李渊赐姓李,并改名李世勣,后来因避讳,最终定名为李勣。徐茂公这个名字在民间广为流传,但在史书上,他更常被称为李勣。
李勣在隋朝末年,最初是与单雄信一同投身翟让的瓦岗军,起初只是参与一些聚众为盗的活动。然而,随着李密的加入,瓦岗军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反抗隋朝的主要力量之一,尽管最终未能胜利。在隋朝灭亡后,李勣投降了唐朝,开始为唐朝出力,他在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时期屡立战功。李勣曾担任过重要的军事职位,镇守边疆,指挥多次战役,甚至在七十岁高龄时,亲自征伐高句丽,最终帮助唐朝完成了这一历时多年的未竟大业。
李勣的地位在唐初极为崇高,李唐的三位皇帝——李渊、李世民、李治都极为重视他,委以重任。李勣为人中庸、低调,尤其善于“中立”,这也使得后人对他评价不一。有的人赞誉他为“纯臣”,如李渊所称;也有学者如王夫之认为他不过是“始终一狡贼”。无论外界如何评价,李勣在唐朝早期始终是备受信任的重臣,尤其是在李世民和李治的心目中,他更是不可或缺的支柱。
李勣与李世民的关系极为亲近,曾有一次,李勣因病突发,医生建议使用胡须烧灰作药引,李世民得知后毫不犹豫地剪下自己的胡须,亲自为李勣治病。更有一次,李世民举办宴会,李勣因饮酒过度昏睡,李世民怕他着凉,亲自将自己的御服脱下盖在李勣身上,这种深厚的信任与宠爱实属罕见。李世民去世后,李勣成为了李治的顾命大臣,李治同样对他极为关照,甚至亲自关心李勣的健康,时常派御医送药。李勣的姐姐寡居,李治还亲自去探望,并赐下衣物,将其封为东平郡君。由此可见,李勣在唐朝皇室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李勣不仅在内政中屡有建树,他的军事才能更是无人可及。667年,年逾七十的李勣作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再次亲自出征高句丽。这一战,李勣终于为唐朝攻下了高句丽,而这一胜利成为了唐朝历史上的一大亮点。此前,隋炀帝杨广也曾多次发动战争试图征服高句丽,但始终未能如愿。直到李治时期,李勣才成功完成了这一壮举。668年,李勣凯旋而归,唐朝为此举行了盛大的献俘仪式,这也成为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次辉煌战役。李治特意亲自参加了祭天仪式,以示对李勣的敬意。然而,李勣的健康状况逐渐恶化,不久后他便卧病在床。李治不仅派遣亲信照顾他,还不断送医药,但李勣深知自己年事已高,生命垂危,最终决定停止治疗。
李勣临终时,他的家人曾为他请来医生,但他一概拒绝,不愿再接受任何医治。他曾对家人说道:“我不过是一个山东的田夫,能够攀附明主,获得如此的富贵,已经心满意足。人命有时限,长短自有定数,修短有命,宁可不容别人求我生还。”他拒绝所有治疗,并在交代完后事后,安然入睡,最终永远闭上了眼睛。
李勣的死,深深震动了整个唐朝。李治因其去世,停止了朝政七日,皇帝亲自前往李勣的葬地送葬,并亲自祭奠。李治的痛失,显现出李勣在唐朝宫廷中的重要地位。李勣去世后的几年,李勣的孙子李敬业举兵反抗武则天,并最终导致家族的覆灭,尽管李勣早已去世,但他的家族依旧未能安享太平。
李勣的一生堪称传奇,他既是唐朝的开国功臣,又是唐初最受尊重的大臣之一。李勣低调、务实,鲜有过多争权夺利的行为,因此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的形象既充满了褒扬,也不乏一些争议。然而,无论如何评价,李勣为唐朝的稳定与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