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真正步入权力的巅峰,恰逢慈禧太后夺取清朝的统治大权之后。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月十八日,慈禧发动政变,成功铲除肃顺等八大臣,仅仅过了二十天,朝廷便下达了一道改写曾国藩命运的谕旨。这道谕旨的内容让曾国藩的权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着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并浙江全省军务,所有四省巡抚、提镇以下各官,悉归节制。浙江军务,着杭瑞将军瑞昌帮办。”
在这一刻,曾国藩正忙于筹备进攻太平天国的金陵总部,而这道命令如同及时雨,让他可以调动四省的资源,集中所有力量进行战斗。这无疑为曾国藩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保障。
然而,慈禧太后为何在肃顺被除掉后,立即将曾国藩推向权力的巅峰呢?其实,慈禧的眼光和谋略,远超当时的咸丰皇帝。
咸丰皇帝去世后,曾国藩并未急于向朝廷请求更多支持,而是谨慎地观察朝中的动静。身为掌握兵权的大臣,任何朝中的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影响到他。对于慈禧太后的背景,曾国藩并不十分了解,甚至不知道这位年轻的太后会如何处理与他的关系。他深感不安,生怕自己的命运会因此被改变。令他没想到的是,慈禧太后不仅没有削弱他的权力,反而大方地给予了他更大的权力和责任。
这道谕旨在清朝历史上具有两个前所未有的特点。首先,慈禧太后赋予曾国藩节制四省的权力,这在清朝的历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尤其是两江总督,原本就拥有极大的权力,而加上浙江省后,相当于慈禧将整个富庶的江南地区交给了曾国藩。其次,慈禧太后让驻防将军成为总督的军务帮办,这也打破了传统的官制。在清朝,驻防将军和总督属于平级,且地方大员通常不得干涉地方军务。但慈禧太后却特许瑞昌将军协助曾国藩,足见她对曾国藩的高度信任。
尽管曾国藩对慈禧太后并不熟悉,但慈禧早已通过多个途径了解了曾国藩的能力和品行。首先,她通过奏折了解到了曾国藩的军事才能和治国理政的智慧。咸丰皇帝在圆明园办公时,由于沉迷酒色,许多政务均由慈禧代为批示。慈禧太后发现,曾国藩每次的奏折都内容详实,既有事实依据,也常常附带个人建议,这使得她对曾国藩产生了极高的评价。
此外,慈禧通过审阅肃顺的书信往来,也对曾国藩的人品产生了深刻印象。当她联合恭亲王奕忻发动政变,铲除肃顺等权臣后,迅速开始清查肃顺的家中文件,发现曾国藩在与肃顺的往来中一直保持距离,这一点让慈禧更加欣赏他。她意识到,曾国藩不仅忠诚于朝廷,还具有非凡的政治智慧和预见性。
曾国藩能够在风云变幻的政局中立足,得益于他高超的权谋术和敏锐的政治眼光。在《尚书》中,早有“满招损”的警示,而曾国藩在面对肃顺的权力时,早早看清了权力过度集中可能带来的风险,始终避免与肃顺有任何直接书信往来。这种提前防范的智慧,也正是他能够顺利爬升到权力巅峰的关键所在。
曾国藩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他深刻理解并运用了“未雨绸缪”的权谋之道。他对权力、军事和政治形势的敏锐洞察力,使得他能够在清朝风雨飘摇的时刻,逆势崛起,为自己赢得了空前的权力。今天,我们可以从他的经历中汲取许多宝贵的经验,尤其是在处理复杂的政治局势时,如何保持冷静并作出正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