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身为农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在历史的舞台上展现出的能力和勇气,远远超过了刘邦。与刘邦主要依靠智囊群体中的张良、韩信和萧何不同,朱元璋在崛起的阶段不仅是口号的号召者,他实实在在地亲自带领军队抡起战刀,为自己的江山奋斗。他参与并指挥过多场激烈的战斗,展现出的军事才能与历史上的曹操不相上下,甚至可以说在许多方面独树一帜。朱元璋经历了无数的硝烟洗礼,虽然他生前也遇到过强敌,但他心中最忌惮的,莫过于一位已然陨落的大将。
与楚汉之争的情形不同,当年刘邦与项羽在推翻秦朝后,诸侯之间的争斗几乎成为必然。然而,朱元璋和他的对手在元朝的熏蒸下行动,初期的策略是先冷静地争夺地盘,待时而动。此时,朱元璋面临的对手包括了江北的刘福通、江苏的张士诚以及湖北的陈友谅等地方割据势力。然而,朱元璋心中最担忧的并不是这些敌手,反而是潜伏在阴影中的一位强敌。
在元朝末年,尽管政权已经显示出腐朽的迹象,但仍然有一些将领拥有不容小觑的实力。其中一位名叫李廷瑞的将领,正是元朝军队中极为出色的存在。他出身贵族,自幼博览群书,熟悉军事阵法。当元朝的败局渐渐显现之际,李廷瑞展现出了强烈的斗志,亲自训练起一支精锐部队,试图抗击日渐猖狂的起义军。李廷瑞带领他的军队如猛虎出笼,成功击败了山东的红巾军领袖田丰。据史书记载,“李廷瑞下山东,天下震动”,足见其领导能力的非凡。
若是按照这种战争的节奏推算,李廷瑞自当会南下,对寻求扩展的朱元璋和他的同道们展开攻势。李廷瑞在占领山东之后,迅速向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等发出劝降信函,意图让他们投降归顺。虽然陈友谅一开始就表现出坚定反抗的决心,坚信不屈服于元朝的统治,结果使得信使遭遇了不幸的命运。张士诚则显得更加狡猾,他是个看风使舵的人,只有在确保胜算的情况下,才会选择投降,否则便继续保持自己的地位。
对于朱元璋而言,他心中明确自己并不愿意向元朝屈服,但面对李廷瑞的军事才能,心中也难免有所震慑。正当他面临左右为难之际,从北方传来李廷瑞被杀的消息,原来在山东投降的田丰趁机采取了果断的行动,将李廷瑞斩于马下。根据史书记载,李廷瑞死后,“四方之士皆啼哭”,他的死无疑引发了社会的普遍惋惜,显示出其在人民心中的重要地位。
李廷瑞的陨落,意味着中原地区再也没有能够有效控制起义军的人物,元朝的军事力量也如鹤发人亡,江河日下。朱元璋满心欢喜地对手下将士称:“元朝自此无人矣”,可见他的心中虽有一丝庆幸,却依然对李廷瑞的存在心怀忌惮。此时,他视张士诚和陈友谅为不值一提的对手,只有那位已故的李廷瑞令他心存敬畏。
倘若李廷瑞没有遭遇刺杀,凭借其卓越的军事策略,终将有一天会将各路起义部队斩于马下。在这样的情形下,朱元璋的选择无疑非常有限,他要么投降,要么与李廷瑞展开殊死搏斗。即使最终不被李廷瑞所灭,但朱元璋的力量定然会遭到重创。如果李廷瑞活着,朱元璋是否能够最终称帝,实在是个悬念重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