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左宗棠收复新疆》是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出品,湖南金鹰纪实传媒有限公司(湖南金鹰纪实频道)摄制的历史人文纪录片,现已在湖南卫视、芒果TV、金鹰纪实卫视等平台播出。该片由湖南省广播电视局、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中共哈密市委宣传部、中共湘阴县委、中共长沙市雨花区委等单位联合制作。全片历时3年,历经新疆、甘肃等多地的拍摄,分为《危机重重》《大战前夕》《铁马冰河》《黄沙百战》《金瓯无缺》《天风海雨》6集,展现了左宗棠为收复被外敌占领的新疆而进行的艰苦斗争,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历史过程。
自播出以来,凭借扎实的史料基础、创新的叙事方式以及电影级的制作质量,纪录片引发了广泛关注,并荣登蓝鹰融合影响力排行榜纪录片榜单第一,节目美誉度高达100。在8月11日播出的第三集《铁马冰河》(上)中,左宗棠领导的西征军,经过长达一年半的准备后,正式向阿古柏政权发起进攻。尽管节目简要提到“黄田首战”,但因篇幅所限,未能详细展开。为补充这一历史细节,本片学术总顾问、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东梁先生特别撰文,详尽补充这段重要历史。现将全文呈现如下。
黄田之战:清军首战的战略布局
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第三集(上)中提到:“清军首先攻占了一个名叫黄田的战略据点,随即完成对古牧地的包围。”然而,由于篇幅所限,节目只简要提到这场战斗,但黄田之战是一次至关重要的战斗,值得我们更详细地回顾。
史料显示,黄田之战是清军在收复新疆过程中第一次与敌军正面交锋。用现在的话说,这是一场“双方都对自己的实力及对方的实力了解不多”的战斗。因此,左宗棠作为统帅,十分重视这场战斗。尽管纪录片未能展开细节,但为了弥补这一空白,我将详细阐述此次战役。
左宗棠一贯主张“慎战”,他常常强调作战要“稳扎稳打”“慎之又慎”,绝不轻敌,因此他在指挥首次战斗时,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他特别指示“老湘军”前敌总指挥刘锦棠,务必与负责新疆军务的副手金顺密切合作。1876年7月11日,刘锦棠带领亲军迅速赶到济木萨,与金顺商议进攻策略并考察前线阵地。7月21日,各营陆续抵达济木萨,刘锦棠与金顺再次商定进兵计划,并开始西进。
7月28日,刘锦棠与金顺的军队一同抵达阜康,这个小城离敌人占据的古牧地仅有一段距离。由于战乱,阜康已被废弃。金军驻扎城内,刘军驻扎城东,而此时,王治和金中万等叛军从乌鲁木齐来到了古牧地,协助阿古柏政权的叛军马人得部抵抗清军。阿古柏也派出了1500兵力增援。
阜康通向古牧地的道路有两条:一条大路便捷,但途中有一段50华里无水源的戈壁;另一条小路,虽然行进不便,但水源丰富。叛军主帅决定放弃大路,诱使清军从大路进攻,便在黄田设下了栅栏防线。
然而,刘锦棠从当地百姓那里获悉黄田水源充盈的情报后,决定利用敌人预设的陷阱。他一方面派前锋部队在大路上大肆挖掘枯井,制造从大路进攻的假象;另一方面,集结主力准备从小路悄悄突袭黄田。
刘锦棠采取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策略,成功迷惑了敌军。敌军虽在黄田设防,但误以为清军将沿大路进攻,因而松懈警惕。
1876年8月10日,清军主力悄然出发,准备夜袭黄田。次日清晨,大军到达黄田,迅速占据北面山岗,并从上方攻击。刘锦棠和金顺分别指挥部队从左右两翼猛攻,步兵从中间突破。守敌措手不及,仓促应战,弃械而逃。清军一路追击,直到古牧地才收兵,黄田之战胜利告终。
黄田之战的深远影响
黄田之战不仅是清军收复新疆过程中的第一次重要战斗,而且它标志着清军通过巧妙战术以极小的代价击败敌军,对双方未来的心理产生了重大影响。随后的古牧地之战中,敌军再次迅速溃败,乌鲁木齐的守军也因听闻黄田战况而撤退,清军随即顺利收复这座战略要地。
乌鲁木齐作为当时北疆的重镇,具有极高的军事和政治价值。纪录片特别强调了收复乌鲁木齐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关键节点展开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在黄田之战发生的半年之前(即1876年2月23日),另一支清军已进驻乌鲁木齐以西。虽然该支军队曾在玛纳斯北城发起过一次突袭,但由于未经过充分准备且未得到左宗棠的批准,这场突袭最终以失败告终,清军损失惨重。左宗棠对这一冒险行为给予了严厉批评,认为这次行动轻率冒进,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此事件也为金顺日后在玛纳斯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结语
《左宗棠收复新疆》纪录片正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叙事方式,全方位展示着这一历史进程的深远意义。每周一至周四19:30,敬请锁定湖南卫视、芒果TV、金鹰纪实卫视,三平台同步播出,完整呈现清军收复新疆的全过程。
作者|杨东梁
编辑|余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