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朝政府急需汉人协助来平定局势,曾国藩便成为了其中的关键人物。作为湘军的创建者,曾国藩因成功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而屡获殊荣,逐渐攀升到更高的职位,最终被任命为两江总督。两江总督是清朝一个权力极大的官职,涉及地方的军政事务。清朝历史中,不乏像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物曾担任此职。能够担任这一职务,无疑代表着清政府对其的高度信任与重用。然而,清朝当时极力避免权力过度集中,尤其是不希望出现一位拥兵自重的地方大员,因此,曾国藩的巨大军事力量和逐渐膨胀的权势,逐步引起了慈禧太后的警觉。
曾国藩所创立的湘军,兵员庞大且战力强悍,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军事力量。尽管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湘军的存在对清政府至关重要,但随着战乱的结束,湘军的庞大规模和曾国藩的个人影响力却成了慈禧太后潜在的威胁。她深知,若曾国藩的力量得不到有效制约,未来可能动摇她掌控政权的根基。为了削弱曾国藩的影响力,慈禧太后决定将曾国藩调离原职,并意图让她的亲信通过搜集罪证来彻底打击他。然而,这一计划却并未如愿。
1851年,洪秀全发动了席卷全中国的太平天国起义,清政府在面对日益强大的起义军时,节节败退。为了有效应对这一局面,清政府开始任用汉人,曾国藩便抓住这一机会,成功建立起湘军。湘军不仅参与了与太平军的激烈战斗,而且在长达14年的冲突中逐步壮大。随着太平天国起义最终被平定,曾国藩功成名就,逐步成为朝中举足轻重的人物。然而,随着慈禧太后掌握了实际的政治权力,她发现湘军的威胁远没有消失。为了削弱湘军的力量,慈禧太后策划了一系列手段,但因政局复杂多变,许多计划都未能成功。
1864年,曾国藩率领湘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彻底击溃了太平军。正当他声势如日中天时,曾国藩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主动裁减湘军两万余人。这一举动表面上展现了他对清政府的忠诚,也巧妙地给慈禧太后提供了一个削弱湘军的借口。慈禧太后一时高兴,立即同意了这一提议。然而,这一决定最终只是一个策略性举措,曾国藩并没有实际行动去裁减军队,湘军的实力依旧庞大。
虽然曾国藩的声望极高,且在太平天国运动后几乎没有任何罪行可以指控,但他的存在依然让慈禧太后感到威胁。在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削弱他时,慈禧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了曾国藩的弟弟。这时,曾国藩的弟弟因涉嫌私吞太平天国财产而被告发,慈禧便利用这一事件作为突破口,准备削弱曾国藩的军事权力。
当时,曾国藩正在担任两江总督,慈禧通过“明升暗降”的方式,将他调任为直隶总督。表面上看,曾国藩的职位得到了提升,但实际上,直隶总督是一个政务更加集中的职位,慈禧太后可以派遣更多人监视曾国藩的动向,确保他无法再像过去那样独立行事。曾国藩对此心知肚明,深感危机四伏,行事也变得更加谨慎。空出的两江总督职务被马新贻接替,马新贻是慈禧太后的心腹人物,曾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马新贻上任后,除了处理常规政务外,还肩负了一个秘密任务——搜集曾国藩的罪证。
尽管马新贻在任期间也做出了一些政绩,但命运却并未站在他这一边。仅仅两年后,他在一次暗杀事件中丧命,享年49岁。马新贻未能完成慈禧的任务,但他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曾国藩的权力,令其始终处于监视之下。马新贻的突然死亡,标志着这一段政治斗争的一个阶段性结束,而曾国藩与慈禧太后的斗争依然没有停止。
最终,曾国藩抓获了刺杀马新贻的凶手张文祥,并将其凌迟处死,为这一段充满权谋斗争的历史画上了句号。尽管曾国藩手握强大的湘军,但他仍不得不在慈禧太后的权威面前低头服从。正如古人所言:“狡兔死,走狗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