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宦官之一,凭借其狡诈心机和无所不为的手段,在秦朝的历史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他的崛起不仅改变了秦朝的命运,也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掀起了波澜。赵高的所作所为,最终导致了秦朝的覆灭。
赵高出生于赵国,是赵国国君宗族的成员。由于家族的犯罪,他的父亲被判宫刑,母亲也被罚作宫奴,赵高的兄弟因此也成为了太监。随着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将赵国灭亡,赵高与家族成员一同被掳至秦国。赵高非常聪明,机敏地察觉到秦始皇极为宠爱他的幼子胡亥,于是开始竭尽全力接近并讨好胡亥,很快便赢得了胡亥的宠信。
秦二世胡亥即位后,赵高凭借他与胡亥的深厚关系,迅速掌握了朝廷大权。赵高心狠手辣,狐假虎威,滥用权力,不仅做尽坏事,还将朝堂搞得乌烟瘴气。虽然众多官员心中愤怒,恨不得将赵高赶尽杀绝,但由于赵高权力过大,大家都不敢公开反抗,只能默默忍受。
意识到自己树敌过多,赵高开始千方百计地切断秦二世与大臣们的联系。他甚至提出了一些荒唐的建议,借此架空秦二世。赵高向秦二世献出一些“忠告”,他说:“天子之尊贵,正因为他无法被臣子见面,只有听到他的声音,这才显得神秘与尊贵。”他进一步指出,秦二世由于年少,对治国理政不熟悉,若常上朝面对群臣,反而会暴露弱点,被世人耻笑。秦二世听信了这些话,觉得有理,于是便决定从此深居宫中,减少出面与大臣接触。
这一改变无疑让赵高的权势达到了顶峰。作为宦官,他可以在深宫中与秦二世商议朝政,又因为其郎中令的身份,堂而皇之地参与朝政。赵高凭借这一双重身份,开始左右朝政,任意假传圣旨、隐瞒事实,逐渐形成了“事无大小,皆决于高”的局面,掌控了秦朝政权的实权。
在公元前207年,赵高被任命为中丞相,并封为武安侯。当时,关东地区的农民起义蔓延,赵高预感到秦朝即将灭亡,看到秦二世昏庸无能,便暗生窃国之心。赵高开始加紧布局,进一步削弱秦二世的权力。
有一天,赵高献上一只鹿,却宣称这是一匹马。秦二世起初感到疑惑,笑问赵高是否认错了,然而赵高却严肃地坚持自己所说的就是马。秦二世一时迷惑,便召集朝臣来验证,结果那些大臣们有的沉默不言,有的附和赵高。最后,在赵高的胁迫下,太卜只得编造一个借口,说秦二世因祭天不明导致眼花,才发生了这种误认。秦二世听后,心生疑虑,便离开了咸阳,前往上林苑以祈求神灵庇佑。
然而,赵高认为上林苑距离京师太近,不便于掌控,于是找到了借口让秦二世迁移到更远的地方。正巧,秦二世误杀了一人,赵高立即借机鼓动他说,天子杀人必遭天谴,建议他远离上林苑。迷信的秦二世听从了赵高的建议,搬到望夷宫。然而,天灾并未降临,反倒是赵高借此机会发动政变,不费一兵一卒便逼死了秦二世。
赵高的成功手段使得秦二世完全失去了对外界的控制,他在赵高的操控下,始终是一个傀儡。秦二世的愚昧与赵高的狡猾形成鲜明对比,赵高始终在秦二世面前装作忠臣,为他提供所谓“有益的建议”,巧妙地将秦二世引导至自己想要的方向。
赵高逼死秦二世后,迅速将胡亥的哥哥的儿子,子婴,推上了王位。尽管赵高的行为已经公开暗示他准备为自己开创新的朝代,但朝廷上下无人敢反抗,皆因赵高的权势太过强大。子婴深知赵高的野心,最终在赵高前来探视时,策马埋伏士兵,成功将赵高杀害。随着赵高的死亡,秦朝彻底灭亡。
赵高的手段足以证明,一个王朝的覆灭有时不过是一个奸臣的结果。昏庸的君主往往成为奸臣滋生的温床,而赵高凭借着一系列的阴谋与操控,使秦朝最终走向灭亡。历史也因此向我们警示,权力过度集中于一人手中,便会孕育出无法控制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