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成祖朱棣的宫廷中,徐皇后认真地告诫他:“老大性格仁厚,将来定能成大器;然而老二和老三却需要更多的教导,陛下可千万要多加注意!”这是发生在1404年的事情,那时朱棣刚刚将长子朱高炽立为太子,二子朱高煦封为汉王,三子朱高燧封为赵王。徐皇后针对三个儿子的成长,特地提醒朱棣,尤其是对于二子和三子,她的担忧更为明显。
徐皇后一向深思熟虑,对待孩子们从不偏袒。她深知,太子是国家的根基,而各个藩王则是国家的防线。太子和藩王的成长,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稳定与未来。因此,她郑重提醒朱棣,要为孩子们选择品行端正、德才兼备的老师,尤其要格外重视二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的教育,以防他们走上歧途,给国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事实上,徐皇后的忧虑并非无的放矢。朱高煦和朱高燧的行为常常让人头疼,特别是朱高煦。他从小便在爷爷朱元璋的眼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朱元璋非常重视家族的教育,对孙辈们的成长十分关注,但朱高煦的表现却令他失望至极。朱高煦不仅懒于学习,言语轻浮,举止粗鲁,甚至在年幼时就表现出叛逆的一面,这让朱元璋十分反感。《明史》记载,朱高煦“不肯学,言动轻佻”,因此朱元璋对他深恶痛绝。
而朱高炽与朱高煦的情况截然不同。朱高炽从小勤奋好学,举止得体,深得朱元璋的宠爱。1395年,朱元璋便让18岁的朱高炽被立为燕王世子,而朱高煦却只是被封为高阳郡王,这样的差别让朱高煦心生不满。然而,尽管朱高煦在家族中并不受欢迎,他依然不改其行为,甚至偷窃了舅舅徐辉祖的良马,带着这些马偷偷逃回了北平。
朱高煦从京城到北平的路途中,暴戾的性格暴露无遗。他无缘无故地杀害过路的民吏和官员,甚至在涿州将接待官员的驿丞打死。这一系列的暴力行为引发了朱棣的困扰,但当时的朱棣正在全力筹备一件事——南征。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朱棣的侄子朱允炆登基,他采取削权的手段来削弱众多王爷的权力,这让朱棣感到无法容忍。为了夺回权力,他决定起兵南征,根本无暇顾及朱高煦的种种不当行为。
与朱元璋、徐辉祖的冷淡不同,朱棣却格外宠爱朱高煦,甚至认为他是最像自己的儿子。朱高煦也在随父征战的过程中屡立战功,深得朱棣的欣赏。然而,朱高煦并不仅仅满足于在战场上的表现,他还通过勾结宦官黄俨,在朱棣耳边不断抹黑朱高炽,试图夺取太子的地位。由于朱高煦的谗言,朱棣对朱高炽产生了怀疑,甚至一度准备削权。
然而,朱高炽在应对这场阴谋时展现了不同的风范。当他收到建文帝朱允炆的离间信后,他没有开信,而是直接将信件送到朱棣面前。这个举动深深打动了朱棣,使得朱高炽的地位更加稳固。相比之下,朱高煦的计谋失败,不但没有削弱哥哥的地位,反而使他自己显得更加可笑。
然而,朱高炽的聪明与宽容并未让朱高煦感到满足。朱高煦在兄弟间的关系中,一直试图挑战朱高炽的地位。他常常以身材高大、英武的形象嘲笑朱高炽的体型和行动不便。然而,朱高炽始终忍让,直到有一次,朱高煦在朱高炽摔倒时忍不住嘲笑,没想到他的侄子朱瞻基却机智地反击了他:“更有后人知警也!”这一幕清楚地展示了朱高煦与他兄弟、侄子之间复杂的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高煦的野心愈加膨胀。1424年,朱棣去世,朱高炽继位为明仁宗。朱高煦依旧心怀不满,他在乐安策划叛乱,然而,最终这场叛乱失败了。朱高煦的行动不仅显得草率且无力,最终还不得不在明宣宗面前投降。明宣宗朱瞻基深知朱高煦的性格,早已预见到他根本不敢与自己对抗,最终将他轻松擒获。
朱高煦一生在权力斗争中不断挑战、失败。他的种种行径,最终也不过是一场闹剧,令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