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至今仍是一个令人困惑的谜团,后人对其内部结构的了解可谓微乎其微。历史上,除了负责建造陵墓的工匠与劳工,几乎没有人得以进入这个宏伟的地下王国。传说中,负责修建陵墓的工人们为了避免泄露秘密,全部遭到了杀戮。然而,虽然大多数人未能进入过陵墓,但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其著作《史记》中却详细描述了秦始皇陵的结构,这一现象值得深思。
秦始皇陵的修建始于秦始皇统治时期,直到秦二世朝结束时,历时长达39年,工程异常庞大,消耗了海量的人力与财力。据考古学者的研究,参与建设的劳动力高达72万人,巅峰时甚至达到了80万之多。关于这些工人的命运,有传言称建完陵墓后,他们全部都被活埋。真的有数十万工人因此丧生吗?
在陵墓闭合的过程中,确实有数万工人遭遇了活埋的命运,但这些人显然不是所有参与修葺陵墓的人。如果说全部都是被埋葬的,这对当时并不繁荣的秦朝人口来说,后果将会是灾难性的。当时,参与修建皇陵的,不仅有普通的百姓,还有一些官员和技艺精湛的工匠。普通的工人完成基本的建造后,按照秦二世的命令被送去参军,以抵御起义军的攻击,虽然大多战死沙场,但依然有少数幸存者。加之精通技术的工匠本就稀少,或许参与修建的工人中也夹杂了些许工匠,侥幸活下来的他们会向后代讲述自己建造陵墓的故事。负责最后收尾工作,包括机关布置的工匠与官员,因为秘密性或是为了防止盗墓,被活埋的情节或许是出于历史的误传。倘若秦二世将熟悉陵墓构造的工匠悉数活埋,那又谁来为他自己建造下个庞大工程呢?由此看来,关于“所有工人都被活埋”的传言不大可信。
在撰写《史记》之前,司马迁广泛地走访调查,记录下了许多来自于口耳相传的故事。他大部分的资料,都是从年长者那里得来的,而这些老人日产可能正是那些曾参与陵墓建造者的后代。此外,司马迁在书中提到,秦始皇陵内部含有大量的水银,这一说法在后来的考古发掘中得到证实——专家们确实在陵墓遗址中发现了水银,这进一步证明了司马迁的记载是可信的。因此,司马迁虽然未曾亲历陵墓,但他却对于内部结构有着准确的了解,这也意味着关于工人被活埋的传说并不成立。
在建造房屋之前,必须先有一张详尽的蓝图,这一点在古代建筑中亦是普遍存在,更何况是如此规模庞大的秦始皇陵。其复杂的结构和内部防盗机关,显然不可能仅仅依赖设计者的想象。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提到,若有人进入陵墓触动机关,将会遭到强弩的攻击,此外还有其他各种陷阱。这些复杂的机关设计需要高水平的技术支持和详细的预先规划,必定会在图纸上标注得一清二楚。
这些设计图纸与手稿,为了避免泄露出去,很可能由秦朝中央政府进行保管。在秦朝灭亡之后,这些图纸或许被收藏,进入了汉朝的中央藏书系统。司马迁作为曾任职于汉朝的官员,自然可以接触到这些珍贵的资料。通过参考《秦记》以及实地考察,司马迁才能写出关于秦始皇陵的内部结构的生动描述。
如今我们对秦始皇陵结构的认识,部分是依靠了司马迁的记载。尽管他的描述主要基于他人的传述与一些书籍的参考,但这些内容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在赞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时,我们也不应忽视司马迁在将这些历史留给后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