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玄武门之变,一直以来未解之谜颇多。我们所知的史料大多集中在李世民一方如何策划这次政变、如何动手直到胜利,而李建成与李元吉那一方的反应与部署却所知甚少。由于资料的匮乏,我们只能从现有的史料中尽量还原当时的情境,拼凑出一幅可能的历史图景。今天,我们试图从李建成的角度,重新梳理这段历史,探索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
大唐武德九年六月初一(公元626年6月29日),天象异变,太白金星在正午时分出现在天空的南方,按古代天文学家的说法,这一现象预示着“天下革,民更王”。也就是说,天上的变化昭示着即将发生帝王更替。这个消息对于大唐的三位权力中心人物——李渊、李建成和李世民而言,都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作为现任皇帝的李渊,当然希望继续掌权,心中难免焦虑,想要弄清楚到底谁是那个准备取代自己的人。此时,李建成作为太子,势力较大,受到关陇集团的支持,似乎更有可能成为继任者,而李世民则相对弱势,虽有兵权,但远在洛阳,距离都城长安较远,力量也较为薄弱。
然而,李建成也面临着一大挑战——李世民手下的两千名精兵,训练有素,骁勇异常,驻扎在长林门外,威胁巨大。而就在此时,突厥的颉利可汗带领数万骑兵入侵边疆,李建成迅速意识到,这是一次转移焦点的机会。他建议李渊派齐王李元吉带领大军北上抵御突厥入侵,这样就能有效地转移李渊对自己继位的关注。李渊接受了这个建议,派李元吉出征。表面上看,李元吉是征伐突厥的统帅,实则是李渊的第三选择。李世民因其领兵远在洛阳,李建成也不完全信任,因此李渊选中了李元吉,而此举也意味着李渊心里已经做好了对李建成与李世民下手的准备。
李建成并未被李渊的安排所迷惑,他清楚自己处在危险的境地。相比李世民,李建成无疑是更为老练的政治家。在这一场权力博弈中,李建成的手腕远胜李世民。仅仅过了一天,即626年7月1日,太白金星再次在午时出现在南天,这一次,太史官傅奕向李渊汇报说,金星出现在秦地分野上,这是“秦王应当拥有天下”的征兆。此时,傅奕的汇报就像一封死亡判决书,彻底确认了李世民的威胁。李渊原本就有意加速对李世民的防范,而傅奕的报告更是为李渊提供了权威的证据。显然,傅奕此时已经站在李建成的一方,通过天文现象来加剧李渊对李世民的敌视。
李建成认为,傅奕的这一“致命一刀”可以摧毁李世民的政治生涯,但他未曾预料到,李世民的应对方式竟然如此高明。李世民迅速反击,暗中以“李建成淫乱后宫”为名,设法将矛头指向李建成。按照中国传统的政治逻辑,这一指控将致使李建成的声誉彻底破产。尽管李建成并未参与宫中事务,但李渊和他手下的权臣们相信了这一指控,认为李世民是正义的一方。
李建成在听闻这一消息后,迅速冷静下来,他决定不以“有病不朝”的方式回避,而是亲自去宫中与李渊对质。如果他缺席,李渊定会认为他心虚,而这个机会,可能会让李渊更加下定决心动手。在李建成准备进宫时,魏征等人虽然仍对即将到来的胜利心生期待,但李元吉则保持了冷静,深知李世民可不是容易对付的对手,他提醒李建成要小心李世民的反扑。
第二天,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同进入皇宫,来到玄武门附近时,忽然发现李世民带领着九名精兵,身着铠甲,弯弓搭箭,正等待着他们。此时,李建成意识到自己已落入李世民设下的陷阱中,李世民早已控制了宫廷。两人反应迅速,试图逃跑,但李世民并不急于下手,他一边追赶一边喊道:“大哥,不要跑,我们聊聊。”然而,李建成此刻完全失去了理智,只想逃脱,最终,李世民冷静地射出一箭,致命一击,李建成倒地身亡。
这一刻,李建成的命运彻底改变,而李世民则完成了他精心策划的政变。这场历史性的事件,最终以李世民的胜利告终,也为后来的唐朝盛世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