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动荡不安,群雄逐鹿,百姓疾苦,战火不断。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王朝崩溃、英雄崛起的特殊历史阶段。曹操、刘备和孙权,这三位雄主如同风暴中的浪花,各自搅动着这片动荡的海域,让原本混沌的局势更加难以捉摸。若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曹操无疑是最终的赢家,但在当时,谁能笑到最后,谁又敢轻易下定论?即便是拥有众多将领谋士、掌控着强大兵力的曹操,也无法预见自己的最终命运。
事实上,曹操曾非常接近成功,几乎能够结束这场混战,统一中原。然而,历史往往充满变数。公元207年,有两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却深刻改变了历史的轨迹。这两件事分别是曹操的谋士郭嘉英年早逝,以及刘备在三顾茅庐之后请出诸葛亮。虽然这两件事表面上毫不相干,但它们却产生了共同的影响:一方面壮大了刘备的力量,另一方面则削弱了曹操的实力。这种力量的此消彼长,直接导致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如果郭嘉能够再活几年,如果刘备没有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或许历史将大不相同,但历史没有如果,唯有遗憾。
刘备自己也许会常常感慨,幸好他请出了诸葛亮,否则自己又怎能在那时偏居一隅,最终当上皇帝?然而,刘备并未意识到,他不仅得到了诸葛亮,却错过了一位更为高人。这位高人,如果刘备能够在当时与他结识,历史的走向或许会大不相同。那他究竟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探讨。
刘备请诸葛亮出山
刘备初期不过是个草鞋匠,一个普通的小商贩。如今看来,草鞋匠也算是一门技艺,至少能衣食无忧,甚至过上小康生活。然而,刘备并不甘心这样的命运,他心中充满了改变的渴望。在一个充满战乱的时代,机会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刘备的命运在黄巾起义爆发时悄然改变。他抛下手中的草鞋,积极响应起义的号召。很快,他便招揽到了关羽和张飞这两位小弟,谁曾想到,这三个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后来会成为流传千古的历史人物,尤其是关羽与张飞,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义士”典型。
然而,仅仅有两位能征善战的兄弟并不足以打下江山,刘备要真正建立自己的势力,首先得有地盘和军队。尽管当时他并没有这两样,但他能借力打力,投靠其他势力来逐渐积累自己的力量。通过一系列巧妙的策略,刘备逐渐获得了较高的声誉,也意识到自己的团队在谋略上有所欠缺。于是,他决定寻找一位智者作为自己的谋士,来弥补这个短板。
刘备错过了高人
为了弥补这个不足,刘备拜访了司马徽,得到了两位推荐人选:一个是卧龙诸葛亮,另一个是凤雏庞统。刘备深知这两人是出将入相的才俊,最终他选择了邀请诸葛亮出山。然而,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并非一帆风顺,他历尽艰辛,三度亲自前往茅庐,才终于得到了诸葛亮的回应,这就是著名的“三顾茅庐”。
但在第一次前往诸葛亮的茅庐时,刘备却遭遇了一次尴尬的误会。在路上,他碰到了一位仪表不凡的男子,以为此人便是诸葛亮,立刻下马行礼。然而,那人却告知刘备,他并不是诸葛亮。尽管如此,这位陌生人并没有不耐烦,而是在刘备离去时,语重心长地劝他说:“不要执着。”对于刘备而言,这句话显得有些莫名其妙,他并未理解其中的深意,反而继续寻觅诸葛亮。
然而,这位劝解刘备的男子,正是刘备错过的那位高人——崔州平。崔州平在历史上并没有太多名气,但在《三国演义》中,虽作为配角出现,他的才华实际上并不亚于诸葛亮。崔州平是东汉太尉崔烈之子,议郎崔均之弟,他的家世背景与人脉资源都是诸葛亮无法比拟的。可惜的是,刘备在那时只顾着寻找诸葛亮,而错过了崔州平。若是刘备能与崔州平相遇,三国的历史或许会被改写。
崔州平的才干
许多人或许会认为,诸葛亮的谋略无可替代,正是他才使刘备有机会占据一方之地,成为三国的枭雄。但如果我们深入了解崔州平,或许会发现他并非逊色于诸葛亮。崔州平是一个十分睿智的人,他对于人的判断极其准确。比如在诸葛亮出山之前,天下人几乎无人了解他,而他却能清楚地看到诸葛亮的巨大潜力,并尊重他,最终与他成为朋友。
崔州平早已看透了东汉王朝的衰败,认为即便诸葛亮也难以逆转乾坤。刘备听后不以为然,继续执着于自己的理想,最终走上了试图匡扶汉室的道路,直至白帝城托孤,落下了历史的帷幕。崔州平劝刘备“不要执着”这句话,不仅是对刘备未来的预测,也是他对历史大势的深刻洞察。也许正因为刘备错过了崔州平,曹操才得以更轻松地在历史长河中占据一席之地。
若当时刘备能够以三顾茅庐的诚意请崔州平出山,历史是否会因此而改写?这或许是个永远无法解答的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