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之所以决定杀掉关羽,背后的原因可谓错综复杂且多种多样,其中有几个尤为显著。
首先,吕蒙想借此机会证明自己于天下名声大噪,立下赫赫威名。这如同某位武林新秀挑战一位已名声显赫的高高手,如果他成功战胜了对方,必然会吸引无数人的目光,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关羽在三国时期的威名如雷贯耳,他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战士,若吕蒙能成功击败他,就能够一举成名,将自己的声誉推向巅峰,几乎可以省去二十年打拼的艰辛,迅速赢得世人的尊重与崇拜。因此,这种期望成为吕蒙心中一个强烈而不可忽视的动机。 其次,吕蒙心中还有着深重的仇恨与私怨。在历史的纷争中,他曾遭到关羽的羞辱,心中积压了不少的屈辱与不满。所以,杀掉关羽不仅是为了自身的荣耀,更是出于对曾经被轻视与贬低的报复心理。在关羽的眼中,吕蒙等人不过是一些卑微的角色,完全不值得他放在心上。面对这样的轻视与看不起,常人很难不感到愤怒。当一个人被他所鄙视的对手落入囚笼之时,那些曾受屈辱的人便会感到复仇的畅快与解脱,他们会把握住这个可贵的复仇机会。 第三,吕蒙的决策并非出于对孙刘联盟的重视,反而却在心底并不希望这个联盟持久。这样的想法在历史长河中或许显得有些天真,因为当时的局势复杂而微妙,各方力量都在寻求稳固的盟友关系,吕蒙的这一立场显然与当时的现实相悖。最后,吕蒙的过于自负以及操之过急的性格,使他在考虑问题时显得极为幼稚。他未能充分审视杀掉关羽所可能带来的后果与影响。孙权对此表现出了清晰的意识,他反复强调,无法杀掉关羽的原因在于他深知吴国的实力与状况。倘若关羽被杀,便等同于对刘备的彻底背叛,这样吴国的日子将会愈发艰难,处于腹背受敌的危险之中。维护孙刘联盟才是确保吴国与蜀国长久安稳的办法。 另外,孙权对于关羽的保护态度也可以与刘备、诸葛亮当时想要让曹操走华容道相提并论。此时关羽的处境与经历虽与曹操截然不同,但其重要性却不可小觑。从后来刘备的军队攻打东吴的种种迹象来看,孙权确实是一位具有深远战略眼光的政治家。他懂得如何从全局出发,审时度势,稳妥地保持自身的地位与实力,同时也让他的决策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