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五位著名将领中,除了马超,其他四位的出生年份至今未有确切记载,因此我们无法得知他们的具体寿命。而马超则因为《三国志》中的记载而留下了唯一的死亡年纪:“章武二年卒,时年四十七。”这一句简短的记载,成了我们了解他最后岁月的唯一依据。
马超死时,已经是刘备麾下的骠骑将军,并且兼任凉州牧、斄乡侯。按理来说,这样的身份应该用“薨”来形容,而非“卒”。《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未承认马超的侯爵身份,而是将他视为士大夫。这并非出于对马超的贬低,而是因为陈寿对蜀汉的态度复杂。作为曾经投降曹魏并后赴晋朝当官的人,陈寿的立场已经转向了魏晋。他的史书中,无论是对诸葛亮的“武乡侯”还是对赵云的“永昌亭侯”,都用了“卒”字。而对刘备的记载则更具微妙,尽管他在刘备去世时使用了“殂”这一接近帝王用词的字眼,“章武三年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
在这里,陈寿将刘备称为“先主”而非“先帝”,而对曹操的去世却用了“崩”字,显得言辞矛盾而且不合常理。他一方面承认了刘备的尊号,但另一方面又勉强以“殂”来描述其死亡,似乎是希望用“崩”来套用曹操的身份。这些表面上的细节,或许反映了陈寿内心的微妙立场,甚至可以说他是在寻找某种平衡。
至于马超为何在四十七岁便离世,一直以来都有不同的说法。是他因为长期战斗疲劳,伤害了自己的身体,还是由于长期的郁结心情最终导致了他的早逝?这其中,史料和小说的差异让人难以判断。
常读《三国演义》的朋友们或许会记得,马超在与许褚的激烈对决中打了二百多回合,接着又与张飞展开了长时间的对决。在这些极限的战斗中,马超不仅耗尽了体力,最终可能导致了身体的严重损伤。而他的战斗并没有最终带来胜利,反而让他在整个蜀汉阵营中逐渐淡出了重要战斗的序列,甚至成为了一个边缘人物。
然而,演义中的描述毕竟是艺术创作,真实的马超生涯远比这复杂。他虽勇猛无匹,却也陷入了孤独的境地。马超的死并非因为战斗伤亡,而是因为心理上的重压和生活的沉重负担。历史记载中提到,马超常感到不安,总觉得身边有危机,这种心情也加速了他早逝的命运。与此同时,马超与彭羕的关系破裂,也让他失去了信任和朋友,他的孤独成为了他内心的最大困扰。
在马超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内心充满了悔恨与无奈。当他为刘备写下临终遗表时,他感到自己已经没有任何可以言说的余地,仿佛整个世界都对他关上了大门。那时的马超不仅是身体的虚弱,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孤独与痛苦,甚至可以说,他是在自责和悔恨中走向生命的尽头。
从史实来看,马超的早逝,既有外部的历史背景,也有内心的折磨。他的家族因为与曹操的对抗而遭遇了灭顶之灾,马超的选择直接导致了父亲马腾和兄弟们的惨死。虽然历史的风云变幻,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但对于马超来说,历史赋予他的是不可回避的责任和沉重的负担。在生命的最后,他没有选择悔过,而是带着这份痛苦与悔恨,早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可以想象,在马超的最后时刻,他一定深知自己的错误。那种因个人选择而引发的家族灭绝之痛,成为了他一生的阴影,最终让他在四十七岁时含恨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