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中,对工业遗产的普查是一项重要内容。日前,河东区“四普”工作队来到位于津塘路146号的津一PARK园区(天津市第一机床总厂旧址),开启一场工业遗产的探寻之旅。
河东区曾是天津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有着辉煌的工业发展史。继“棉3”、直沽酿酒厂于2023年被列入首批天津市工业遗产名单之后,在今年3月公布的第二批天津市工业遗产名录中,河东区又有两个项目入选,天津市第一机床总厂(以下简称一机床)是其中之一。
一机床是新中国机械制造类工厂典型代表,也是中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中仅存的三个完整保留老厂区工业遗存之一。一机床初创于1951年,是中国第一个自主研制弧齿锥齿轮加工机床的厂家,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开启了中国齿轮加工机床专业化生产新纪元。作为工业母机代表,一机床见证了新中国机床行业从无到有的过程,从奋起直追到成为世界弧齿锥齿轮铣齿机研制最高水平三巨头之一,堪称新中国工业发展的“活化石”。
2014年,一机床迁至西青区后,原厂区闲置。2023年,由天津泰达城市更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负责的原厂区及周边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启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目前首批修缮完成的9栋保留厂房已投入使用。津一会客厅、工业风主题咖啡厅、篮球场、津一公园等,吸引人们前来休闲娱乐。
在一机床勘测现场,河东区“四普”工作队的队员们用北斗定位仪智能采集手持终端设备、RTK(实时差分定位)测量仪、无人机等设备进行数据采集。“这是我们测定不可移动文物本体边界坐标的‘得力助手’。”工作人员张萌指着北斗定位仪智能采集手持终端设备告诉记者,“我们用它配合RTK测量仪与网络互动地图坐标对比分析。同时,红外测距仪与RTK测量仪协同作业,获取的建筑物高度、长宽数据更加精确。”
一机床作为工业遗产项目的核心物项,包括工业建筑、机器设备、历史档案三部分。其中,工业建筑有苏联专家楼和苏联专家会议室、金三车间和工具车间、刀盘车间。特别是苏联专家楼、工具车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1956年,毛泽东主席进厂视察,到访工具车间。城市更新项目启动后,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园区内的工业建筑进行了修缮。
记者看到修缮后的苏联专家楼、刀盘车间等历史建筑群,外立面保留了斑驳红砖墙和工业桁架结构,内部则改造为开放式展厅或文创空间,巨型机床零件作为装置艺术点缀其中,工业风和时尚感扑面而来。
来到金三车间和工具车间,记者看到两栋建筑形制风格相似,立面“凸”字形,具有典型苏联援建时期工业建筑特征。目前该处功能调整为天津机床工业博物馆。博物馆南侧为金三车间,作为常设展厅;博物馆北侧为工具车间,作为研学场馆。修缮过程中,设计师独具匠心地把金三车间和工具车间,连同两者之间的齿轮工具办公室作为一个整体建筑,用一个玻璃体连接两边。青灰色砖墙与透明的玻璃屋顶形成反差,让人们感受到历史与现代的碰撞。
现场,工作人员用无人机与相机结合,全方位记录了这座工字形建筑的现状与周边环境,为文物研究和保护留存资料。“工业遗产是这次普查工作的重点。之前我们对这里进行了几次摸底,然后借助科技设备对建筑物进行了建筑数据的精准采集,再把这些数据上传系统,对这里的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情况作进一步的研判。”张萌说。
在“四普”中,河东区普查队先后对元明清天妃宫遗址、中央音乐学院旧址、二宫建筑群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了全面复查,增加了文物信息,逐项进行数据的比对修正。普查工作的野外到达率及普查覆盖率均达到100%。普查队员在系统上报前开展自审自查,保证文字资料和各项原始数据真实完整。
同时,普查队员通过积极调动辖区各成员单位、街道社区,广泛征集文物线索,采用搜集文献史料、实地调研走访、采集居民口述等形式,仔细搜寻可能存在文物的点位,加大文物新发现力度。对照市文物部门建立的新发现文物线索清单,挖掘河东区历史风貌建筑和工业遗产、中华老字号等行业类文化遗产名录,搜集有价值的数据信息。目前河东区收集汇总了涵盖工业遗产、老厂房、中华老字号、教育场所、邮政、军事设施等领域的文物新线索,并逐一实地勘察、采集数据并上传,做到符合文物认定标准的普查对象全调查,核心价值载体部分信息全采集,不断丰富我市不可移动文物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