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的中午,日本天皇发布了著名的“终战诏书”,宣布日本接受无条件投降,要求所有日军立即放下武器。然而,虽然这一宣布意味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理论上已经画上了句号,但在满洲,苏军的“八月风暴”行动却依旧在进行中。这场行动被认为是二战最后一场大型军事行动,但鲜有人知,二战中的最后一场战役实际上是在8月18日的午夜才悄然爆发。
那晚,苏军的舰队悄无声息地从港口驶出,目标直指南千岛群岛。守岛的日军尚未察觉他们所面临的威胁,甚至连袭击的敌人是谁也未曾清楚。午夜时分,苏军的登陆舰悄然接近,战斗悄然展开,后果堪称惨烈。那么,这场战役究竟是如何开始、进展,又最终如何结束的呢? 南千岛群岛,日本人称之为“北方四岛”,由择捉、色丹、齿舞和国后四座岛屿组成,地理位置极其重要。自古以来,便有日本人栖息在这些岛屿上。然而,19世纪“黑船事件”后,日本开始经历列强的屡次压迫,直到俄国夺取了千岛群岛及萨哈林岛,才让日本感受到了更多的挑战。到了1905年,俄国在日俄战争中败北,被迫签订《朴茨茅斯条约》,将千岛群岛与南萨哈林岛割让给日本。这个条约不仅让日本在太平洋的战略位置上占据了更有利的位置,同时封锁了俄罗斯通往太平洋的航道。正因如此,俄罗斯陆军元帅华西列夫斯基形象地将夺取千岛群岛称为“夺门之战”。 1945年8月18日夜,随着天皇宣告“终战诏书”后,日军陷入了极度混乱。苏军在这个时刻,趁机发动对南千岛群岛的登陆作战,苏联太平洋舰队配合陆军展开猛烈进攻。这一切都在15日的当天夜晚悄然准备好。作战的关键在于占守岛——这个距离勘察加半岛最近的岛屿,是控制整个千岛群岛的战略重地。岛上不仅有完好的海军基地,还有重要的片港和柏原港,一旦控制了这里,便能完全控制千岛群岛。 尽管自从1943年日军从阿留申群岛撤军后,便加强了对千岛群岛的防御,特别是占守岛的防守力量异常强大,日军并没有预料到苏军的进攻会来自北方。岛上驻守的8万日军,建立了9处机场和降落场,可以容纳600架飞机,兵力和防守设施令人震惊。占守岛的守军达到2.3万人,其中包括强大的第11战车联队,防御准备充足,陷入战斗后依旧保持严阵以待,苏军的进攻显然是一场恶战。 为了出其不意,苏军选择了最难度极高的子夜时分发起登陆。然而,天公不作美,浓雾弥漫,飞机无法支援,登陆舰只得依靠岸防炮和驱逐舰为登陆部队提供掩护。8月18日凌晨2点35分,苏军岸防炮部队率先对占守岛进行轰炸,舰队则以“基洛夫”号巡洋舰为首加入进攻。舰炮与火箭弹铺天盖地地向岛上猛烈轰击。起初,日军以为是美军发动了进攻,因为他们与东京的联络早已中断,甚至不知道天皇已下令投降。面对突如其来的轰炸,日军一时陷入困惑与混乱。 当苏军登陆舰队接近岛屿时,日军才意识到是苏军进攻。他们开始反击,激烈的战斗爆发。苏联的登陆舰队在几乎完全没有支援的情况下,硬是靠岸完成登陆,尽管他们的军舰遭遇日军猛烈炮火。尤其是在“1号登陆舰”被击中后,舰长雅斯特鲁伯带领幸存的船员硬是冒险抢修,最终成功保持了舰队的战斗力。 随着夜色渐淡,苏军成功在片港建立了桥头堡,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日军在猛烈炮火掩护下组织起了反击,但苏军坚韧不拔,在激烈的肉搏战中占据了优势。直至早晨,日军意识到他们的阵地已岌岌可危。下午2点,日军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第11战车联队身上,但面对苏军的顽强反击,他们的坦克进攻瞬间瓦解,连带指挥官池田末男也在战斗中丧生。 傍晚时分,苏军继续向岛上的171高地发起冲击,在这片开阔地,日军依靠坚固的掩体顽强抵抗。关键时刻,苏联海军中士维尔科夫英勇牺牲,成功堵住射击孔,为进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经过两小时的激战,苏军终于成功占领了高地,并升起了红旗。 最终,8月19日,日军在接到天皇的“终战诏书”后,主动请求停战。然而,苏军并未停止攻势,继续向占守岛深处推进。当天18时,日军终于向苏军无条件投降,战斗至此结束,日军损失惨重。南千岛群岛及南萨哈林岛随即向苏军投降,标志着这一战役的结束。 尽管日本战后依据波茨坦公告争辩,苏联并不应当控制南千岛群岛,但斯大林曾坚定表示:“这些岛屿是无数苏联军人用鲜血换来的,谁也无权夺走。”因此,南千岛群岛永远归苏联,成为历史无法抹去的战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