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定制款怀表 关乎西安事变的成败
迪丽瓦拉
2025-09-29 16:04:04
0

盛世中国 如你所愿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抗战文物的无声讲述

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1936年12月12日发生的“西安事变”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不仅迫使国民党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方针,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国共内战,为国共第二次合作、携手进行全国抗战创造了条件,成为中国由国内战争走向全国抗日战争的转折点,也成为中华民族命运转折的一个枢纽和关键。

近日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特别推介名单中的西安事变纪念馆“历史的转折——西安事变史实陈列”用大量历史照片和文物,全面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8月12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对该展览进行了实地探访。

>>一段历史:

西安事变是走向全民抗战的转折点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三省,随后又加紧进攻华北,妄图霸占整个中国。

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威胁的危难关头,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和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痛感“国权凌夷,疆土日蹙”,于1936年12月12日毅然发动“兵谏”,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史称“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使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结束了十年内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成为中国由长期内战走向全民抗战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此后,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华民族走上了团结抗战的道路,并最终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一个展览:

全面真实反映“西安事变”全过程

1982年2月,西安事变旧址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张学良公馆、杨虎城止园别墅、新城黄楼、西京招待所、高桂滋公馆、西安事变指挥部、五间厅(兵谏亭)旧址。1984年7月7日,西安事变旧址管理处正式成立,1986年12月纪念西安事变50周年之际对外开放。1992年9月16日,更名为西安事变纪念馆。

如今的西安事变纪念馆位于西安市建国路69号,是在西安事变重要旧址张学良将军公馆、杨虎城将军止园别墅的基础上建立的专题性纪念馆。纪念馆占地9141平方米,展览面积6598平方米,馆藏文物近300余件(组),其中一级文物25件(组)。

西安事变纪念馆业务研究部部长时婷介绍,“历史的转折——西安事变史实陈列”是西安事变纪念馆基本陈列,全面真实地反映了西安事变这一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事件的全过程。

展陈内容共分为六个单元:第一单元“民族危机救亡兴起”,展现西安事变的历史大背景;第二单元“统一战线三位一体”,展现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形成和张学良、杨虎城抗日思想的转变;第三单元“发动兵谏逼蒋抗日”,展现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经过;第四单元“和平解决扭转时局”,展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曲折不易;第五单元“国共合作共赴国难”,展现国共两党在民族危亡的历史时刻摒弃前嫌、共赴国难的民族大义;第六单元“永远的纪念”,展现人民群众对张、杨两位将军以及广大参与者的敬仰与怀念。

>>一块怀表:

关乎西安事变的成败

讲解员张文洁介绍,在西安事变纪念馆展厅,有一块怀表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为何它如此重要?

这块怀表是1986年在张学良将军的副官高鹏云家征集而来的。它保存完好,是钢制的,表链是银色的,表盘为玻璃质地,直径4厘米,外圈镶嵌有60颗小钻石,表盘上方镶嵌着张学良将军的半身头像,中心部分靠近指针的中轴处有三行外文字母,字母下方还有一个小指南针,是一块精致的瑞士怀表。

这块怀表将时间带回到了20世纪30年代那段动荡不安的历史。1930年蒋冯阎爆发中原大战,9月18日张学良发出“巧电”明确表示支持南京国民政府出兵华北。因助蒋有功,张学良被蒋介石委以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之职,10月9日在沈阳举行了隆重就职仪式。此前,他特地在瑞士定制了这款怀表,赠送给与他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的东北军将领们,以作为纪念。

1935年,被迫进行围剿红军的张学良深感剿共是没有出路的,联共抗日才是唯一的选择。从劝谏、苦谏再到哭谏均无效果的情况下,张学良将军与杨虎城将军不谋而合,决定发动兵谏,逼蒋抗日。

1936年12月11日深夜,张公馆内灯火通明,气氛异常紧张。聚集在西二楼会客厅内的东北军将领们个个精神抖擞,全副武装。他们拿出将军赠予的怀表,将指针校准在同一时刻。

这些怀表的指针关乎东北军将领的性命,更关乎民族存亡的时刻,差一分一秒,后果不堪设想。当怀表的指针指向12月12日凌晨5时许,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12·12”不仅成为时间的定格,也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一张报纸:

《西北文化日报》及时报道西安事变

讲解员李昱颉介绍,在西安事变纪念馆展厅可以看到一张《西北文化日报》,它发行于1936年12月13日,正是西安事变爆发的第二天。岁月的洗礼已经让这张报纸变得泛黄褶皱,但头条“张杨昨发动对蒋兵谏”的大标题依然如刀刻般醒目。

在西安事变爆发后,尽管《西京民报》(由东北军管辖的一家报纸)、《解放日报》(1936年12月13日张学良、杨虎城改组国民党《西京日报》为《解放日报》)也做了报道,但大多数国民党官方报刊都不敢正面客观公正报道此事,只有《西北文化日报》在西安事变爆发的第二天连发了两篇号外。当时犹如一道惊雷,炸响了古城西安。

作为国民党官方报刊,是谁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开报道西安事变?此人正是该报的总编辑,也是杨虎城将军的秘书,还是大家熟悉的“小萝卜头”的父亲宋绮云。他带领《西北文化日报》以头版头条报道了西安事变,详细阐述了西安事变发生的经过及事实,并广泛宣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宋绮云是江苏人,当时被党组织派过来负责对杨虎城部的统战工作,后来当了杨虎城将军的秘书。在党的统战政策、统战工作实施下,杨虎城的第十七路军和红军先后达成了一系列秘密的合作协议,所以杨虎城将军知道他是中共党员,也积极在自己军中包括陕西省政府实行国共合作,坚持国共合作。当时宋绮云担任了国民党第四军的少将参议。西安事变爆发后,宋绮云投身到抗日救国的火热斗争中。

>>一条毛毯:

见证“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讲解员李娜介绍,在西安事变纪念馆有一条凝结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深厚友谊的毛毯(展厅内的毛毯为复制文物),它见证了周恩来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付出的艰辛努力。

西安事变爆发当天,张杨二人就立即致电中共中央,让派代表前来西安。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全权代表,准备前往西安争取事变的和平解决。当时延安十分寒冷,周恩来出发时,朱德总司令看到他衣被单薄,让人取来他自己仅有的毛毯送给周恩来御寒。这条毛毯陪伴着周恩来在西安度过了50多个日日夜夜。

西安事变爆发后,国内外局势错综复杂,国际、国内各界反响强烈。周恩来在抵达西安的当晚,就跟张学良将军在张公馆东楼的小会议室进行了彻夜长谈,表明了共产党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张学良将军面对周恩来至情至理的分析和阐述,深为感动,由衷赞叹中共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置党派个人恩怨于不顾,令人佩服。

周恩来在西安,白天要接待来访人员、要到群众中去宣传演说,晚上还要听代表团的汇报,分析形势,研究对策,然后向党中央毛主席报告。当时他常常工作到深夜,累了就靠在椅子上休息一会,困了就用凉水洗一洗。工作人员将毛毯披在他的身上,希望能抵御深夜的寒冷。

在周恩来精心斡旋下,西安局势发生了变化。1936年12月23至24日,在张公馆西二楼会议室举行了和平谈判,达成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六项口头协议。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马虎振 文/图

三封绝密电报

见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发展的历程

在中央档案馆,收藏着抗战时期的多份电报。这些电文字字珍贵,其中,三封绝密电报见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发展的历程。

关于西安事变:“谋国共之合作,化敌为友,为祖国而血战”

这是一封重量级电报。为了起草这封电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15名红军将领踏雪而来,共同商议。它即将改变1936年中国的命运。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内战一触即发。面对复杂形势,最终中共中央独立自主确立了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日本乘机入寇,因虚而袭沪宁,取青济,华北独立,西北亦危,全国丧亡,真将万劫不复……谋国共之合作,化敌为友,为祖国而血战。”这份《红军将领关于西安事变致国民党政府电》共一千余字,点燃了中华民族的血性,得到广泛拥护。

经中共中央与中共代表团的不懈努力,电报发出两天后,蒋介石被迫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做出“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的承诺。

八路军捷报:击毙一名高级别日军将领,鼓舞了全国的抗日士气

在国共第二次正式合作两年后的一个冬日,一封八路军抗战的捷报点燃了华北大地。朱德、彭德怀等人就八路军击毙的一名日军将领特意电告蒋介石:“阿部规秀中将率领独立步兵第二第三大队及炮兵二中队共1600余人由涞源来援……是晚我杨成武部以大部截断敌之归路,微日敌继续东窜占黄土岭。”

阿部规秀是八路军抗战史中击毙的最高级别日军将领。1939年,日本《朝日新闻》曾报道:“自皇军成立以来,未有中将级将官牺牲之例。”

时任八路军副参谋长的左权,就阿部规秀之死写了一篇文章。《新华日报》报史研究所所长赵剑波说:“左权对对手的描写,实际上也是告诉我们,这么大的对手我们也能战胜。同时也鼓舞了全国的抗日士气。”

报道一出,举国沸腾。以《新华日报》为宣传阵地,各大刊物持续报道,将击毙阿部规秀的战绩推向舆论高点,抗日军心大振。

240号密电:八路军营救并护送外籍人士来到抗日根据地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共中央书记处根据突变的国际形势确立了重要指示:“我对英美方之政策,应当是建立与展开中共与英美政府的广泛的、真诚的、反日反德的统一战线。”

几天后,聂荣臻从晋察冀军区给军委转中央发出了240号密电,抬头特意圈出一句话:“平津英美使馆、燕大、协和,愿经晋察冀撤退,因受日军追击,少数到达平西。”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八路军战士营救并护送了几位外籍人士来到平西抗日根据地。其中有燕大教授林迈可与班威廉,他们曾利用外籍身份帮助过中国共产党抗战。

他们到根据地来,是聂荣臻期盼已久之事。他在密电中写道:“一年以前,我们曾派人与他们协议争取燕大员生到我区来他们均愿意……我们当利(用)一切机会展开英美关系和国际统一战线。”

林迈可与班威廉是国际上极具声望的无线电与物理学专家。倘若他们能留下,对于扩大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改善我军抗战通信能力,提升战斗力,以及为解放后储备人才都有深远意义。

在聂荣臻的努力下,两位教授决定放弃回国,担任晋察冀无线电技术研究组导师,带领研究组学员改善晋察冀军区战时通信水平。 据央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李... 相术究竟在封建社会盛行了多少年,已无从确切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在漫长的历史中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原创 卧... 刘备作为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原则,这种做法使他能够招揽并汇聚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外交部敦促日本深刻反省侵略历史... (来源:参考消息) 转自:参考消息 #外交部回应俄方文件揭露731细菌战#【#外交部敦促日本深刻反省...
原创 赫... 苏联解体无疑是二十世纪最为轰动的事件之一,影响深远。当人们提起这一事件时,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往往会浮...
原创 历... 在明成祖朱棣的宫廷中,徐皇后认真地告诫他:“老大性格仁厚,将来定能成大器;然而老二和老三却需要更多的...
原创 诸... 东汉末年的局势混乱不堪,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这段动荡的历史中,涌现出了无数英勇的英雄人物,其...
原创 张... 梁启超曾高度评价张骞,称其为“坚忍磊落奇男子”,并将他视为“世界史开幕第一人”。作为中国最早的外交使...
原创 张... 狡兔死走狗烹,这一古老的法则自古以来便在历史的长河中屡见不鲜。许多朝代在替换之际,功臣们常常难逃被朝...
原创 五... 西晋时期,宫廷内外的阴谋和权力斗争几乎颠覆了整个朝代。这场动荡的序幕是由后宫女子引发的纷争,史称“八...
原创 吕... 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爆发,中央政府无力应对,于是各地的地方势力纷纷集结兵力,迅速崛起,逐渐演变为后世...
原创 两... 如今的世界局势错综复杂,尽管俄罗斯是全球军事强国之一,却仍屡屡受到美国的强力牵制。俄罗斯人民的心中常...
长江文明之于中华文明,为何如此... 《长江文明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刘汉俊 武...
原创 为... 刘邦,西汉的开国皇帝,和刘备,蜀汉的奠基人,二人的命运差异,不仅源自时代背景的不同,更深刻反映了性格...
原创 道... 李世民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之深远,可以说是其他皇帝难以企及的。他不仅在对外开放上作出了重要贡献,还将长安...
原创 名...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其历史长达近三百年。作为近代与古代之间的桥梁,清朝留下了大量丰...
原创 明... 明朝时期,有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名头可谓众多,是明代公认的三大才子之一,以其卓越的才华而闻名...
将“孩儿枕”搬上舞台,这部舞剧... “孩儿枕”是故宫博物院最著名的藏品之一,也是河北曲阳定瓷的代表作。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河北曲阳县人民...
他是楚汉争霸的失败者,自刎于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秦·项羽《垓下歌》 提到...
“行走的3号课堂”Citywa... 8月20日下午,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品牌活动“行走的3号课堂”首场“东山漫游之旅”正式启程。馆长朱海仁...
原创 皇... 在古代封建社会,皇帝与大臣之间的对话不仅是政治权力的博弈,还是智慧与哲理的交汇。某日,皇帝向大臣们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