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大意失荆州”的说法广为流传,大家普遍认为关羽的疏忽和大意导致了荆州的丧失。然而,笔者对这一事件持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如果关羽在吕蒙白衣渡江之后采取适当的措施,他完全有机会收复荆州。
当东吴在关羽与曹军在樊城激战的同时乘虚而入,夺取荆州时,关羽已将大部分荆州的驻军调至前线,这意味着他在樊城与曹军的交战中占据了上风,兵力并没有遭受过多损失。虽然面对东吴的攻击和曹魏的威胁,关羽或许兵力不足,但他仍可以通过合理的战术,成功收复荆州。因此,笔者认为关羽收复荆州有三种可行的策略。
上策:关羽可以选择与驻守上庸的刘封、孟达会合,等待来自益州的援军再共同进攻荆州。上庸位于今天湖北省的西北部,距离樊城较近,比起从樊城到荆州的南郡要近得多。如果关羽能够与刘封、孟达汇合,东吴即使有心追击,也未必敢贸然行动。东吴对荆州的攻击主要是为了控制长江流域,但上庸背靠汉中和益州,东吴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完全消灭蜀汉。即使两年后,陆逊在夷陵之战大获全胜,也未能乘胜追击,彻底击垮蜀汉。因此,关羽若联合益州援军,采取两路夹击的方式,完全有能力将东吴势力驱逐出荆州。而刘封和孟达则可有效牵制江北的曹军,避免担心后方的威胁。若最终丢失上庸,刘备东征时便会面临两面作战的局面,迫使黄权领兵驻防江北,间接加重了兵力的分散,最终导致了夷陵的惨败。
中策: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不直接回师荆州,而是进攻江夏,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江夏,今天的武汉一带,曾是刘表时期荆州防守东吴的重要据点,赤壁之战后归属刘备。公元215年,孙刘两家为争夺荆州陷入了激烈的对峙,最终因曹操攻占汉中,威胁益州,刘备同意与东吴平分荆州。吕蒙突袭荆州后,孙权也随即进驻江夏。樊城、南郡、江夏形成一个大致的三角形,而吕蒙在占领南郡后,迅速沿长江推进,攻占了夷陵,试图封锁关羽进军益州的道路。此时,关羽若能选择奇袭江夏,将会给吴军造成很大困扰。关羽可令关平和廖化带领轻骑兵快速突进江夏,同时自己率主力军随行,既能防备曹军追击,又能根据吕蒙的动向灵活应对。如果吕蒙不派兵迎战,关羽便能全力进攻江夏;若吕蒙提前回防,关羽就可以趁机收复荆州。江夏防守薄弱,孙权若被关羽突然袭击,将措手不及,或撤退或调兵回防。此举若成功,关羽便可轻松收复荆州,而不必与东吴主力直接对抗。不过,此计也有一定风险,关羽不能确定樊城的曹军会否紧随其后。如果曹军、吕蒙、孙权三方夹击,关羽便陷入困境,因此此策虽有可行性,却依旧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下策:直接从樊城返回荆州,与东吴主力展开正面决战。此举的风险极大,因为在回程途中,关羽可能会遭遇曹军的追击,陷入两面夹击的困境。可惜的是,关羽最终选择了这条最为危险的路线,正好中了吕蒙的算计。幸运的是,虽然曹军在成功解围樊城后,并未立即追击,否则关羽很可能在未到麦城之前便已覆灭。如果当时关羽能够采用上策或中策,局势或许会发生完全不同的变化。
最终,关羽没有采纳这些更为稳妥的策略,这一疏忽导致了荆州的失守,也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