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2年夏,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拿破仑在与普鲁士和奥地利建立军事同盟后,信心满满地发动了对俄罗斯的战争,目标是争夺欧洲的最终霸权。在这场战争中,拿破仑带领着61万大军,携带了1300多门火炮,这一规模的军队在当时的欧洲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然而,这支看似势不可挡的庞大军队在俄国的土地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惨败,最终仅有不足3万士兵成功返回法国。这场失败成为了拿破仑帝国崩溃的导火索,也彻底改变了欧洲的历史走向。
对于这场灾难,欧洲史学界长期认为拿破仑的失败归因于俄国的严寒天气和法军后勤补给的严重不足。然而,来自法军随军医生的记录却揭示了一个不同的故事。在法军进入俄国的头一周内,平均每天就有6000名士兵患病。到第二周,病情愈发严重,许多士兵出现了高烧、皮疹和全身肿胀等症状。这些异常情况表明,俄国的寒冷和坚壁清野虽然是击败法军的重要因素,但病倒的士兵数量和迅速蔓延的病情却并没有引起拿破仑的重视,导致他未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来查明法军士气和战斗力下滑的真正原因。
法军的首席医生多米尼克·让·拉雷将大量士兵死亡的原因归结为俄国长期的阴雨天气、士兵体力透支以及酗酒导致的伤寒。然而,拉雷并没有解释为什么这种伤寒会在士兵之间迅速传染开来。事实上,这些病症和当时法军的糟糕卫生条件密切相关。尽管拿破仑的军队在远征途中遭遇了如此严重的传染病问题,但由于缺乏对微生物传播的认识,这一重要的因素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
随着拿破仑帝国的崩塌,欧洲学者纷纷投入到揭开这场历史性惨败背后的真相。然而,由于19世纪初人们对微生物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加上拿破仑的选择性忽视,导致当时法军留下的资料极其匮乏,学者们难以追溯到事情的真相,拿破仑的远征成了一个历史谜团。
直到1928年,法国细菌学家查尔斯·尼柯尔才揭开了这个谜团。他发现斑疹伤寒是一种由虱子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这一发现使得人们开始意识到,拿破仑远征俄国时,法军士兵所患的病症正是斑疹伤寒。时至2001年,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附近一个村庄的考古发掘再次为这一谜团提供了证据。考古学家在当地发掘出了3000具法国远征军士兵的遗骸,经过对士兵遗骸上的衣物碎片和牙齿的医学检测,发现了普氏立克次体——一种引发斑疹伤寒的病原体。这一发现验证了当年大量法军士兵确实因斑疹伤寒而丧命,最终导致了法军的溃败。
更为可怕的是,法军远征当年极差的卫生条件,恰恰为斑疹伤寒的传播提供了理想的温床。尼柯尔的发现之后,欧洲才开始重视对虱子的防控措施,并在军队、监狱等人员密集的地方推行统一的清洁和剃发制度,以避免新的入伍人员将病菌带入集体生活环境。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尼柯尔并不是第一个发现虱子是斑疹伤寒传播源的人。早在公元300年左右的东晋时期,中国的医药学家葛洪就在他的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中就提到了虱子是恙虫病(即斑疹伤寒)的传染源,并提出了预防的措施。书中有一段描述写道:“山水间多有沙虱,甚细略不可见,人入水浴,及以水澡浴。此虫在水中,着人身,及阴天雨行草中,亦着人。便钻入皮里,其诊法,初得之皮上正赤,如小豆黍米粟粒……”
通过葛洪的古老记载,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对传染病的认知远远早于近现代。无论是古代的医学家还是近代的科学家,都为后世的公共卫生防护提供了宝贵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