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孙权派吕蒙袭击荆州,亲手斩杀了关羽。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刘备当然不会轻易忍受。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即位称帝后,立刻亲自领兵讨伐东吴,这一战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是三国演义中三大经典战役之一,前两场分别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而这场战役,最终以东吴名将陆逊的胜利告终。蜀汉在此役中损失惨重,数万精兵折戟,蜀国的命运也从此迈向衰退的道路。
关于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的失败,许多人纷纷归咎于蜀汉未能派出诸葛亮、赵云、魏延、马超等重要谋士和将领。的确,当时刘备手下的将领大多未曾立下赫赫战功,缺乏应对东吴强敌的实力。问题随之而来:为何这几位重要人物没有出现在夷陵之战的战场上呢?
一、诸葛亮
首先,诸葛亮并非单纯的军事谋士,他在蜀汉政府中的职位极为重要,身为丞相,诸葛亮负责的事务远超过军事指挥。自从关羽、张飞等蜀汉重臣相继遭遇不测后,益州局势急剧恶化,甚至发生了叛乱。诸葛亮不仅需要处理内部的政务,还要稳定民心,尤其是在刘禅年幼的情况下,国家的未来大多依赖于他。加之他还需统筹粮草的准备和运输,维持蜀汉的后勤保障。如果他此时随刘备前往夷陵,极有可能导致蜀汉内部出现更严重的动荡。因此,诸葛亮必须留守成都,肩负起国家安稳的重任。
二、赵云
赵云的缺席则是由于他坚持反对伐吴的战略。自从关羽失荆州,张飞被杀后,刘备心情愈发焦虑,立志要亲自出征东吴。然而,赵云作为忠诚的将领,却并不认同这种急功近利的决定。在他看来,曹魏才是蜀汉真正的敌人,而东吴虽有威胁,但尚不足以成为优先打击的目标。赵云上疏劝谏,建议刘备先集中力量剿灭曹魏,打败曹丕后,东吴自然会归顺。赵云指出,与东吴开战一旦打响,便难以收手,必将对蜀汉带来巨大的负担和牺牲。然而,刘备情急之下并没有采纳赵云的建议,反而让他留守江州,保护刘禅的安全。直到刘备兵败白帝城,赵云才带兵赶来护驾。
三、魏延
魏延的缺席主要是因为他被任命为汉中防线的守将,无法抽身参与远征。早在刘备占据荆州后,魏延便随刘备征战多年,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被刘备重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当刘备自称汉中王,定都成都时,他特意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担负起镇守汉中的重任。魏延被视为蜀汉的中坚力量,刘备对他寄予厚望,汉中地区的防守不容松懈。尤其是在刘备亲征东吴后,曹魏的压力不减,魏延更加无法脱离汉中。所以,尽管刘备去世时,魏延依然未能及时赶到。
四、马超
马超未能随刘备出征东吴,则源于刘备对他信任的缺乏。马超曾是西凉的割据一方的豪杰,虽然最终投降了刘备,但他曾参与过对韩遂的内讧,也背叛过张鲁。这些过往使得刘备对他心存疑虑,担心他会再次反叛。尽管马超被封为骠骑将军、凉州刺史,享有一定的名誉,但刘备并未给他实际的权力和重兵。由于对马超的戒备,刘备并未将他列入重要的征战阵营中,尤其在关羽和张飞相继遭遇不幸后,马超始终未能承担起更为重要的军事任务。
总的来说,诸葛亮、赵云、魏延、马超的缺席各有原因,蜀汉的失败不仅仅是因为缺乏这些重要人物的参与,还涉及到多方面的战略决策和政治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