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泊梁山之上聚集了一帮绿林好汉,他们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路见不平便拔刀相助,或许这就是多数人对于梁山好汉的印象。
然而那不过是电视剧中将他们美化之后的形象,《水浒传》原著中的他们,其实要凶残得多,梁山之上,其实也没几个好人,事实上这一点也能从作者赋予他们的结局看出来,若他们是替天行道的义士,又如何会多半都落得凄苦的结局?
(晁盖剧照)
不过坏人活不到最后,狠人也活不到最后,只有聪明人才能活到最后,有一位好汉,就堪称梁山最聪明之人,因为施耐庵赋予他的结局,就十分耐人寻味。
一、梁山最聪明之人
提到“梁山上最聪明之人”,你会想到哪一位?
或许多数人的回答会是“智多星吴用”,不可否认,作为梁山的军师,吴用确实是有过人的才智,至少人家落草之前也算是个秀才,不说满腹经纶,比起这帮莽夫还是有些墨水的。
不过你若细品过原著就会知道,吴用这人只有些小聪明,并无大才,甚至可以说他提供给宋江的计谋,多半都是毒计,动辄就要害人家破人亡,与其说他有多聪明,不如说他这人有多凶残,他的行事风格是毫无下限的。
除了吴用之外,多数人也会想到宋江,毕竟他这种三流武者,能够在绿林中吃得开,全凭智慧。
他还没落草之时就乐善好施,从他后来在酒后敢写出“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的诗文,足见他早有落草之心,可见他的乐善好施之举,不过是在为自己铺路,这家伙确实有远见。
他能够在梁山拿捏那些猛汉的心思,也证明他是个聪明人。
(呼延灼剧照)
不过从结局来看,宋江可谈不上有多聪明,旁人都说了朝廷里奸臣横行,他愣是不信,非要带着兄弟们回朝廷送死,从这个角度来看,他又是愚不可及的。
所以宋江也谈不上是聪明人,真正的聪明人,应该是懂得掩盖自己锋芒的人,同时也是能够笑到最后的人。
而有一位比武松还强的高手,就配得上这样的赞誉。
二、胜过武松的强者
在多数人看来,武松就是《水浒传》全书的最强者,甚至都不用加上“之一”的尾缀,那武二爷在景阳冈徒手打虎的神迹确实是惊为天人,不过你要说他是最强的,只怕他自己都不敢认。
毕竟后来的他也与张清、卢俊义交手过,虽然没有结果,但从过程来看,他是不具备拿下那二人的实力的,可见他并非无敌之人。
而有一位好汉,就让武松心服口服,那人正是在二龙山落草的“青面兽”杨志。
在二龙山上,武松排第三,而杨志排第二,可见武松对杨志是服气的,有人可能要说了,武松在梁山还排第十四呢,莫不是说明他的武功还不如柴进、宋江、吴用?
(武松剧照)
自然不是,二龙山和梁山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二龙山没有那么多智囊团,他们都是一帮狠人,那是个凭拳头说话的地方,所以二龙山三位头领的排名,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展现他们的实力。
至少当呼延灼率军攻打二龙山的时候,鲁智深和杨志都先后出手了,而武松却没有出战,说不定也是因为他见两位哥哥都拿不下那猛将,他也就没必要浪费时间了。
总而言之,杨志的实力绝对堪称顶尖。
不过说杨志聪明,这又该从何说起呢?
似乎从头到尾,杨志都是一副倒霉蛋的模样,当年中了晁盖的等人的计谋,丢了生辰纲,反倒显得他有些粗心,这还谈何聪明?
其实很简单,还得从结局来分析。
三、金蝉脱壳的结局
似乎从明面上来看,杨志的结局是病死在丹徒县,不过你若细品原著,就会发现那不过是障眼法罢了。
原著第一百一十一回中,梁山军攻打润州,此时书中提到这么一句:“却说宋江在润州衙内,与吴用商议,差童威、童猛引百馀人去焦山寻取石秀、阮小七。一面调兵出城,来取丹徒县。点五千军马,为首差十员正将。那十人?关胜、林冲、秦明、呼延灼、董平、花荣、徐宁、朱仝、索超、杨志。当下十员正将,部领精兵五千,离了润州,望丹徒县来。”
杨志就在其中。
(宋江、晁盖剧照)
而在短短一回之后,书中却只提到一句:“宋江便叫铁面孔目裴宣把众将均分。除杨志患病不能征进,寄留丹徒外,其余将校拨开两路。”
毫无征兆,杨志就这么生病了,后来再次提到杨志的时候,就说他已经病故在丹徒县了。
这不蹊跷吗?
从作者讲故事的角度来分析,杨志之死起到了什么作用?严格来说,他的死对后续剧情的发展毫无推动作用,所以杨志真正的去向,就十分耐人寻味了。
若无意外,所谓的“病故”只是他金蝉脱壳的借口罢了。
至于杨志为何要走,多半是因为当年晁盖之死正是他下的手。
正如前文所言,晁盖当年抢了他的生辰纲,害他落草,可对于此事,晁盖却没有半点愧疚之意。
后来杨志上了梁山,晁盖还拿此事嘲讽他,说是:“杨志举起旧日王伦手内上山相会之事,众人皆道:‘此皆注定,非偶然也。’晁盖说起黄泥冈劫取生辰纲一事,众皆大笑。次日轮流做筵席,不在话下。”
(杨志剧照)
这属于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了,你说杨志如何咽的下这口气?
怕是此时他就已经有了复仇的计划,而在曾头市射出那暗箭的人,多半就是他,毕竟后来史文恭死了,也死无对证。
若事情真是如笔者推测的这般,那杨志在梁山走这么一遭,把仇也报了,还金蝉脱壳免遭皇帝鸟尽弓藏,他如何不是聪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