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美国知名问答网站Quora上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美国为什么不彻底征服中国?”由于当时中美关系正处在风云骤变的阶段,这个问题很快就引发了全球网友的热烈讨论。人们在评论区里争论了整整一个多星期,最后得出的结论耐人寻味:美国并非不想征服中国,而是尝试过,却屡屡失败。
自近代以来,美国就不断尝试从中国获取利益。然而在中国的近代史中,美国的存在感似乎不如英国和日本明显。这并不是因为美国仁慈,而是因为英国和日本的行径更加恶劣,掩盖了美国的影响。但事实上,美国也是最早向中国倾销鸦片的国家之一。人们熟知的“虎门销烟”中,销毁的不仅仅是英国输入的鸦片,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就来自美国。实际上,美国在独立第二年便派遣商船进入中国,与清政府有限的开放口岸——广州进行贸易。尽管清朝仍在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仅凭广州一地的贸易,美国就赚得盆满钵满,还成功摆脱了战后英国的经济封锁。
鸦片战争后,中国大门被迫打开,美国立刻跟随英国的步伐,大量向中国倾销鸦片,像是嗅到血腥气息的猛兽一样扑了上来。可以说,在那个时代,美国确实有强烈的意愿想要征服中国,只是奈何实力不足。作为一个新兴国家,美国当时的海军力量在世界上根本排不上号,面对如日中天的“日不落帝国”英国,美国只能忍气吞声,跟在后面捡残羹冷炙。若贸然争夺更多利益,必然招致英国的打压。因此,美国只能采取更隐秘、更谨慎的方式捞取好处。比如,在英国强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后,美国立刻跟进,迫使清政府签下《中美望厦条约》,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和关税自主权。
进入20世纪,美国的野心愈发膨胀。他们不仅参与八国联军侵华,还在战后分赃中觉得自己“吃亏”,逐渐不满足于英国的压制。可在中国,美国面对的不仅是英国,还有法国、德国、沙俄等列强。彼时的美国尚未登上世界霸主的宝座,实力不足以与老牌强国争锋,只能暂时搁置征服中国的计划。为了在表面上赢得中国人的好感,美国甚至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用于资助教育,并允许中国留学生赴美深造。但这并非真正的善意,而是新殖民主义的精妙布局。
与英法直接侵占土地不同,美国提出的新殖民主义策略更加隐蔽:通过经济渗透、文化影响和政治操纵来达到控制目的。庚子赔款背后,正是美国为中国设下的陷阱。蒋介石的出现,成为美国渗透中国的最佳切入口。在美国的纵容和支持下,蒋介石在“四一二事件”中清洗共产党,为美国争取了巨大好处。抗战期间,美国虽提供了一定援助,但其背后仍旧是为了牟取利益。例如,抗战初期美国一边向中国提供援助,一边却源源不断向日本输送钢铁和石油,甚至卖给日本军火,这些武器很快就被用在中国战场上。直到日本侵占法属中南半岛,触动了美国的利益,美国才与日本决裂,最终引发珍珠港事件。
二战后,美国进一步加紧对中国的渗透。1946年,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航海通商条约》,实质上让中国成为美国的工业倾销地和经济殖民地。事实证明,美国的模式在拉丁美洲行之有效——那里的国家几乎全部被美国的经济操纵所束缚,资源被掠夺殆尽,民众长期贫困,政权更迭也全由美国主导。国民政府在解放战争时期,步步陷入美国的经济陷阱,通货膨胀严重,社会秩序崩溃,几乎彻底丧失独立自主的能力。
若国民政府最后取得全国胜利,美国的确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彻底征服中国。但美国万万没有想到,最终的胜利者是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依靠小米加步枪,依靠民心,击败了装备精良的国民政府军。美国的征服计划,再一次破产。朝鲜战争更是让美国认清,中国并非软柿子。志愿军装备简陋,却凭借坚定的意志和高超的战略战术,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得签订停战协议,狼狈撤退。
抗美援朝之后,中国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随着国家的逐渐强大,美国终于意识到,彻底征服中国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会放弃,他们只会改变方式。冷战之后,美国不断在经济、文化和政治层面对中国进行渗透,试图通过更隐蔽的手段达到控制的目的。这场无声的较量,至今仍在继续。
美国的崛起令人震惊,尤其是二战后,他们凭借经济与军事力量,征服了欧洲和拉丁美洲大部分国家。然而在中国,美国却屡次碰壁。原因在于,中国拥有更强的民族凝聚力,并且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总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掉以轻心。面对美国这个老对手,中国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和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