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历史上,山海关之战是决定大明帝国灭亡后中国未来局势的关键战役。这场战斗的胜负,不仅决定了大顺政权是否能够稳固北方,也决定了整个天下的归属。若李自成取得胜利,他将在短短三到五年内巩固大顺政权,彻底消灭南明和张献忠的大西政权,随后可以携兵出关攻打清朝,实现一统天下的伟大目标。然而,若吴三桂和多尔衮获胜,明朝降将们对大顺政权的种种不满必然会爆发,导致大顺政权在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的控制快速瓦解,李自成可能不得不撤退至陕西,失去再度统一天下的机会。
但谁也没想到,真正决定这场战役的胜负的竟不是李自成,也不是吴三桂与多尔衮,而是清朝内部的范文程、洪承畴等带路党。李自成攻占大明京师的消息传到盛京(今沈阳)后,曾经投降努尔哈赤并甘愿成为带路党的范文程意识到,清军进入关内的时机已经成熟。他立刻奔走找到了多尔衮,极力劝说其带领八旗军入关,收取天下,并明确提出了作战战略:“如秦失其鹿,楚汉逐之,是我非与明朝争,实与流寇争也。”
多尔衮对于此建议并未立即答应,毕竟之前八旗军数次入关均未能攻占大明京师,而李自成的大顺军却能一举攻破,显然其战力并不容小觑。多尔衮认为八旗军与大顺军交战,尚不具备必胜的把握,因此决定先静观其变。然而,范文程并不甘心错失这个时机,他再三劝说多尔衮,终于说服了他,决心带领八旗军入关。
多尔衮最后决定向曾与李自成作战、并在松锦之战后投降清朝的洪承畴询问。洪承畴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李自成的大顺军不过是乌合之众,不足为惧。”得到了这样的答复,多尔衮终于下定决心,并与范文程、洪承畴商议制定了新的作战计划:从密云一带入关,突袭京师,围歼李自成及其大顺政权的核心领导。
崇祯十七年四月初四日,范文程正式上奏多尔衮,请求清廷发兵入关。多尔衮随后命令满、蒙、汉八旗军开始集结,准备开赴山海关。四月初九日,多尔衮带领大约二十万八旗军举行了祭旗仪式,正式出征。
就在多尔衮准备入关的次日,李自成得知了吴三桂先投降后叛变、夺取山海关的消息,顿时心生忧虑。经过紧急商议后,李自成一方面斥责了刘宗敏擅自对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进行“追赃助饷”,并派遣使者劝说吴三桂归顺;另一方面,李自成决定亲自率领十万大顺精锐前往山海关,防止局势进一步恶化。
通过李自成的反应可以看出,他对清军的战力有所忌惮,尤其是对吴三桂和山海关的争夺非常重视。然而,李自成犯了一个严重的战略错误:他误判了清政权的整体实力,将清政权排除在主要竞争对手之外,只聚焦于吴三桂和关宁军,忽略了已经在范文程等人的推动下迅速行军的多尔衮和八旗军。
崇祯十七年四月十三日,李自成率领十万大顺军精锐赶往山海关,准备同吴三桂的关宁军展开决战。然而,在吴三桂铁了心与李自成决裂,并向多尔衮求援后,局势发生了转变。四月十五日,多尔衮率军经过翁后,接到吴三桂使者杨坤和郭云龙递交的求援信。面对这一局面,多尔衮一度犹豫不决,原定的作战计划是突袭京师,但此时改变战略前往山海关可能影响整体战局,因此决定暂时观望。
范文程见多尔衮犹豫不决,便急忙劝说他,大顺军的战斗力薄弱,不必过于忧虑,最终多尔衮决定改变计划,迅速调兵向山海关进发。此时,范文程和洪承畴的“带路党”作用愈加明显,他们的推动使得清军做出了迅速的决策。
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带领大顺军抵达山海关,随即发起猛烈进攻,而多尔衮率领的八旗军在同日抵达山海关,并在欢喜岭驻扎。四月二十二日,关宁军逐渐陷入崩溃,然而就在此时,多尔衮下令八旗军突然发动突袭。经过激战,大顺军被彻底击溃,李自成的山海关之战以惨败告终。
李自成的失败并非仅仅因为八旗军的突袭,而是由于范文程等带路党的积极推动和劝说,最终促成了清军的入关。若没有他们的推动,八旗军可能根本不会出现在山海关。李自成的惨败,实际上是在战略上低估了带路党所起的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