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王朝的叙事里,康熙晚年对自己的儿子胤禔另行封赏,授予“大将军王”之尊,这在史实与戏剧描写中都被视作一个重要转折点。剧中为了凸显雍正的形象,往往把康熙的真实用意描绘成要把胤禔“支出去”以排除其威胁,而当时似乎只有胤禔具备带兵征战的资格与能力。此外,康熙还在他身边留下一道“后手”,安排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负责调度十万军粮,以从后方牵制胤禔的野心。若以历史的视角来审视,这样的配置是否真的只是为了保全雍正的皇位?更大胆的假设是,康熙的真实目的只有一个——确保胤禔顺利登基。
这件事之所以危险,或许在于康熙晚年的判断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胤禔在雍正朝的诸位兄弟中,被认为是最具隐蔽性、最善于隐藏权力的人选。现实中的胤禔,在某些人眼里恰恰是最符合康熙心意的一位继承人。他不仅具备一定的军事才能,与康熙时期那些喜欢打仗的将领有着相似之处,年轻的体魄与成长的时间线,也让他在未来的皇位竞争中拥有充足的时间去治理天下。此外,他已成年,具备了一个真正帝王应具备的稳重与气度。于是,康熙选择这样一位年轻有为的皇子来作为未来的接班人,在道义与现实之间,显得并不过分勉强。
然而最终的结果是雍正成为了皇帝,而胤禔的命运也呈现出一种凄凉的悲剧色彩。他所统领的十万大军并未真正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原因往往被归结为他本人的善良与克制。据史料与后世的叙述,雍正只允许胤禔带着十名侍卫返乡奔丧,并在途中多次拖延时间,似乎是在试探胤禔的态度与底线。这其中隐藏着一个推断:雍正为了巩固和稳固自己的地位,正在 Employ 锐利而隐蔽的手段来防范任何对他皇位构成威胁的因素。若不是胤禔确实是康熙心仪的真正继承人,雍正又为何如此谨慎地处理这一切呢?
再进一步观察,我们会发现,康熙将胤禔授予如此重要的官职,距离他驾崩不过两年左右的时间。此时的康熙身患多种疾病,体力日渐衰退,面庞带着岁月的刻痕,气息也显得微弱而艰难。如此时刻把如此重要的权力交到一个儿子手中,难道不正是为了给他一个直接接过皇位的机会吗?如果此子心狠手辣,带着十万大军点燃战火,横扫至北京城,哪怕康熙将位禄托付于谁,外部的阻挡也会变得极为困难。小说里常写的是年羹尧和李卫掌握着十万大军的粮草,但若胤禔心如钢铁,完全可以提出一份假诏书,自称已获圣旨传位,从而在短时间内撬动天下的局势。换言之,胤禔若真下定决心执行大规模动乱,所谓粮草与人手会成为最次要的障碍。
而在雍正看来,最大的赌注在于他相信胤禔不会背叛,因为胤禔最可能只是执行康熙的圣旨而非展开独立的造反行动。西北与京城之间的距离约半月的路途,一旦康熙逝世,胤禔若已掌握军政资源,雍正必须在最短时间内稳住局势,使那些与他对立的兄弟如八阿哥、九阿哥等人无法迅速聚合力量。于是,只剩下一个被康熙亲自钦定却尚未落地的继承人,成了雍正心中的最大不确定因素。焦灼之际,雍正不得不赌上一把:若胤禔真的如他所预期的那样秉承圣旨执行,则他还能确保大局的稳定,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后来他有意将胤禔派往看守皇陵,以免他卷入实权争夺,且通过不再让他统兵来降低其对政局的直接威胁。这样的安排,或许正是一种防备策略——既不让这位极具能力的兄弟被彻底放任,又避免因过度信任而引发不可控的权力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