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蜀汉的军师诸葛亮,想必众人并不陌生。历史记载中,刘备三次亲访茅庐请他出山,随后他便随同刘备南征北战,建功立业。与冲锋在前的关羽、张飞等人不同,诸葛亮的价值更多体现在他的谋略之上。正是因为他确立了“天下三分”的格局,才让刘备成为三国时期枢纽霸主之一。
然而随着刘备、关羽等相继去世,蜀汉的名将陆续凋零,诸葛亮不得不亲自领兵出征。社会上关于他出征时总是坐在轮椅上的疑问也随之出现。人们常问:一个身手健壮的文臣,为什么要在出征时以轮椅相伴?其实历史上并非没有坐轮椅出行的智者——战国时期齐国的名军师孙膑便曾如此,但他是因为被师兄庞涓陷害,膝盖骨被挖,无法站立,只能乘车出行。诸葛亮并非要模仿孙膑的遭遇,他的做法背后其实有深层的谋虑。
其实核心并非模仿,而是战略的体现。首先,坐着四轮车本身就具有稳定军心的作用。古代将领讲究身先士卒,而诸葛亮并非一位善于冲锋陷阵的武将,直接带头冲杀并不现实。坐在大军阵营之中,仿佛为将士们注入定心丸,使他们少了后顾之忧,敢于在前线拼死搏斗。此举在士气层面上产生的稳定作用,不容忽视。
为什么说坐四轮车能让将士放心呢?因为四轮车移动不如战马灵活,一旦战事失利,诸葛亮也难以及时撤离战场。这体现出他与将士同甘共苦、共赴生死的决心,因而赢得了全军的信任与命令力,让队伍上下对他俯首尽从。
其次,诸葛亮身体状况确实不如从前,需要以四轮车出行。刘备去世后,他承担辅政重任,屡次出征北伐,六出祁山、五伐中原,艰劳之下,体力日渐透支。尽管他会骑马作战,但当时已属暮年,坐着四轮车、由人推着前行,成了更现实的选择,既能让他兼顾巡视军政,又能确保在行军与会谈时保持清晰的判断与深远的远见。
再者,这也是对敌人的一种迷惑之策。作为蜀汉后期的实际掌权者,诸葛亮几乎把众多军政大事都掌握在手中,他的身体状态自然会影响敌方高层的态度与战局部署。通过长期固定坐在轮椅上的形象,敌人容易形成“体力不足、难以长期对抗”的错觉,从而放松警戒,为蜀军争取反击的良机。关于“空城计”等传说,历史上有争议,但司马懿等人对诸葛亮的智慧始终保持忌惮,诸葛亮也屡用计谋来迷惑对方。长期坐在四轮车上,成为他给敌人心理上的暗示,使其低估蜀军的警戒度与反应速度。
除此之外,坐四轮车比骑马更安全,也更便于诸葛亮在阵前进行思考与决策。当然若真遇上险情,他也会在必要时弃车上马,亲自参与战斗。比如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与张任对阵时,便曾弃轮椅上马,越过桥梁撤退。由此可见,诸葛亮出征时以四轮车同行的做法,并非简单的照顾个人安危,而是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与安全考量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