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印发通知公布第四批34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退役军人事务部发出公告公布第四批43名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
铭记,是对历史最基本的敬畏。在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涌现出一大批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此次公布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和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是在各地遴选推荐、社会公开征集、实地调研查看、专家和相关部门集中研究论证基础上,综合纪念意义、建设规模、保护管理以及作用发挥等情况遴选出来的。这些纪念设施、遗址和英烈、英雄群体,涵盖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各个方面,包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华南游击队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国民党抗日将士,援华国际友人等不同群体代表。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共同记忆。
传承,是对精神最深刻的致敬。抗战精神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激昂呐喊,是“宁肯玉碎不愿瓦全”的铮铮铁骨,是千万同胞“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豪迈誓言。这种精神由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是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迸发出的最璀璨的精神丰碑。从平型关大捷到百团大战,从台儿庄血战到长沙保卫战,每一次胜利都铭刻着抗战精神的伟大力量。此次公布这批名录,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对英烈的缅怀,更以具象化的载体让抗战精神更加可感可触。从遗址的一砖一瓦到英烈的一言一行,都在无声诉说“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为我们在新征程上传承精神、砥砺前行照亮了方向。
行动,是对先烈最有力的告慰。历史的价值,在于照亮未来;精神的传承,在于融入实践。国务院通知中特别提到,要“广泛开展群众性拜谒参观、祭扫纪念活动”“组织学习抗日英烈的英雄事迹”。这绝非形式主义,而是要让历史从“博物馆里的展品”变成“生活中的坐标”,将“百折不挠”的信念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勇气,将“视死如归”的担当转化为岗位建功的热情,将“天下兴亡”的情怀转化为对国家的责任,始终保持“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的清醒,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的“大我”,以“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增强国之能”的实干,在民族复兴的赛道上跑出最好成绩。这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也是对历史最深的致敬。
鉴往,是对未来最智慧的指引。每一次对历史的铭记,都能升腾前行的力量;每一份对英烈的传承,都能照亮更远的远方。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节点上,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懂得:铭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和平更珍贵;传承不是为了重复历史,而是为了让未来更光明。当我们凝视那些斑驳的遗址、默念那些年轻的名字,就是在与历史对话、与先烈交流、与灵魂碰撞,把历史变成了最好的清醒剂、营养剂。因为今日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曾为我们负重前行;走向民族复兴的明天,尤需我们接续先烈的精神火炬,走好脚下的追梦路。
编辑:牛霄 校对:罗玉龙 责编:张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