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民心者,可为天子。得天子心者,可为诸侯。得诸侯心者,可为大夫。”这句古训出自《三国演义》里司马懿之口,我读来觉得确实有道理。若能赢得民心,执政者就能借着人民的拥护迈向最高权位,而那些掌握民心的人,也能因此获得更广阔的舞台与权势。换句话说,民心是通向统治核心的通行证。
然而,不能忽视另一句老话的警示:“一朝天子一朝臣。”若天子失去了民心,被那些懂得取悦民众的人推翻,他麾下的臣子与武将们也会随之坠入深坑,甚至遭遇惨烈的命运。因此,司马懿叮嘱自己的儿子,务必要学会笼络民心,只有真正抓住民心,才有可能掌控天下的走向。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其实是在强调政权的稳固需要深扎民意根基:若只能得到位高权重的下级官员们的支持,远远不足以让政权长久安定,必须让底层百姓发自内心地认同和拥护,只有如此,政权才能像大树根深叶茂般站稳脚跟。若民心离散,政权就如高空中摇摆的舟,随时可能被浪潮掀翻,危险也会随之逼近。
回望中国历史,这个道理并非空前的教义,而是经年累月的经验教训。没有铁打的江山,只有不断变化的民意在推动历史的车轮。站在普通百姓面前的政权都难以永存,因为大众的支持是最直接、最强力的粘合剂,它能凝聚散落的社会力量,也能在关键时刻决定一个政权的命运。
纵观中国历史,朝代的寿命多在数百年之内。所谓的盛世,能够被后人称道的寥寥无几,真正留下名号的只有少数,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为什么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始终没有一个朝代真正长久?这个问题似乎揭示了一个深层的规律:任何王朝若只通过武力或豪强来维持统治,最终都会在民心的跌宕中显现出脆弱的一面。
一个朝代的兴衰,往往遵循这样的轨迹:一旦爆发起义或外乱,英雄人物若能与士兵、民众同甘共苦、以民为本,便能赢得大多数人的拥护,从而夺取政权;但一旦一段安定的时光过去,最初建立江山的人逐渐离场,新的官僚阶层和富裕阶层崛起,他们在乎的往往是家族利益的延续和财富的传承,致使社会阶层逐步固化。随着权力越来越集中,普通百姓的处境却不断恶化,对现政权的拥护也在下降,甚至积累成对统治者的敌意;在强制控制与舆论压制的双重作用下,弱者往往不敢轻易造反,但一旦外部打击或天灾来临,压力骤增,民心会彻底翻转,新的明君上台,历史的轮回就此再度开启。
似乎这一规律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反复出现,成为一种必然的社会现象。由此也引发一个更大层面的思考:人人平等、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朝代更替、没有战乱的理想社会是否真的可能实现?这也正是人类长久以来的追求之一,连同我们对共产主义的某种愿景一样,但它们究竟是梦境,还是可以触及的现实,仍然是一个需要不断讨论、不断尝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