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清朝时期,中国便已经引进了电话机。不过在那个年代,这种新鲜事物还被视为“洋玩意儿”,仅供达官显贵和西方人尝试使用。电话局里常常可以看到一群留着长辫子的职员,负责为来往的电话进行人工转接,那种场景在今天看来既新奇又有些滑稽。
在晚清社会的大户人家中,常见有几位年纪尚轻的妾室与丫鬟,她们大多不过十几岁,就被迫成为官宦人家的玩物。这些女子普遍裹着“三寸金莲”,在华丽衣饰的掩盖下,实际上承受着身体和心灵的双重痛苦。这种陋习成为中国历史上令人唏嘘的一幕。
清朝军人之中,不乏英姿飒爽之辈。有一位将军身披戎装,胡须已然花白,却依旧精神矍铄、气宇轩昂。即便岁月在他脸上留下痕迹,仍无法掩盖那份铁血豪情。
说到武状元,就不得不提最后一位武科状元张三甲。他手提重达180斤的大刀,曾在光绪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中拔得头筹。传闻他还曾在比武中两招击败霍元甲,可谓少年得志。但可惜的是,中了状元后繁杂的应酬与过度操劳使他积劳成疾,最终年仅22岁便早逝,留下无限遗憾。
另一幅照片中,站立的小孩正是末代皇帝溥仪,而坐在身旁的男子则是他的父亲载沣,也就是清末的摄政王。他们一静一动,映射出清王朝即将风雨飘摇的命运。
清末大户人家的少爷们衣着考究,绫罗绸缎光彩夺目。即便神态略显迷离,也能看出生活的安逸与奢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的平民百姓,他们多只能穿着粗布衣衫,艰难度日。
在科举的历史长河中,刘春霖作为最后一位状元,颇具传奇色彩。1904年慈禧太后亲笔题写“一甲第一,刘春霖”,奠定了他的地位。其实,当时还有一位考生朱汝珍,成绩并不逊色,但因“朱”姓让慈禧联想到明朝,又与光绪帝宠妃珍妃同字,遂遭忌讳。相比之下,“刘春霖”三字寓意春风化雨、普降甘霖,再加上字迹工整秀美,博得慈禧的欢心,因而顺利登榜。
在晚清青楼中,艺伎们依旧活跃。照片里两位姑娘,一人持二胡,一人准备开唱。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右边女子的小脚,几乎不及手掌大。裹脚这一陋习让无数女子饱受折磨,直到清朝覆灭后,孙中山下令废除裹脚,女性才逐渐解放。
通州名妓杨翠喜便是其中一位传奇人物。她出身贫寒,自幼被卖入青楼,因容貌娇美、嗓音动人而迅速成名。1907年,天津富商以一万两千银元将其买下,献给庆亲王府,一时风光无限。然而繁华过后,杨翠喜的结局却相当凄凉,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悲剧人物。
普通百姓中,有些靠修补瓷器为生。这些“洗碗匠”走街串巷,用特制的金刚石工具在碎裂的瓷器上打孔,再加以固定。民间流传的俗语“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正是出自他们的行业经验。
清朝时期的遮阳帽设计独特,几乎可以360度遮蔽阳光。放到今天来看,那种精细的防护设计甚至让现代女性都感到惊叹。
清朝大臣上朝的辛劳亦不容小觑。皇帝分季节早朝,夏秋在凌晨五点半,冬春则在六点。而大臣们必须提前更久到场,常常凌晨四点便得候在殿外。这样的节奏,堪比今日大城市的“社畜”生活。
照片中还有清末三位大臣,中间那位身穿黄马褂者是董恂,道光年间的进士,历经四朝,最终位至户部尚书,绝对算得上是清廷重量级人物。
至于清末的孩子们,富贵人家的“少爷”常穿着华丽衣饰,面容白净圆润;而贫寒人家的子弟却大多衣衫单薄,面黄肌瘦,生活状况形成鲜明对照。
街头小贩则是清朝底层百姓的缩影。比如卖笛子的摊贩,肩挑货物走街串巷,只为糊口度日。
在更为底层的社会角落,还有“更夫”这一职业。他们夜间巡逻街巷,不断喊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口号,以提醒百姓防火。然而从他们破旧的衣衫和疲惫的面容中,不难看出他们的生活困苦,几乎与流浪汉无异。
这一个个瞬间,拼接出了清末社会的全貌,从富贵奢华到贫苦挣扎,既有繁华的影子,也有衰败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