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那时候人口多得吓人,巅峰时都快 4 亿了。照理说,人多力量大,打起仗来该底气十足啊。可现实呢,清朝在面对战争时,表现出的畏惧战争伤亡,比那些欧洲小国还离谱。这背后的原因,可太值得深挖了。
先说说清朝的军队制度,那简直就是一团乱麻。就拿绿营军来讲,一个几千人的部队,得分散在成百上千个哨卡、炮台驻守。这就好比把好好的一把剑,拆成了一堆零件,根本没法形成有效的战斗力。一旦有战事,这些分散的兵力很容易就被各个击破。而且,清军的 “吃空额” 现象极为严重,军队里账面上的人数和实际人数相差甚远。军官们把多出来的军饷揣进自己腰包,真正在一线的士兵,待遇差不说,还没什么训练。像鸦片战争时,定海的清军好多都是临时凑数的,有的甚至是平日里修脚的、做小工的,这样的军队,战斗力能强才怪。
还有军事动员能力,清朝也差得不是一星半点。虽说人口众多,但要把这些人组织起来投入战争,太难了。从内地调兵到沿海,手续繁杂得很,等部队好不容易凑齐出发,前线战事可能都结束了。再加上交通不便,军队行军速度慢得像蜗牛。内地调往沿海的军队,常常得分成小股分批行军,等赶到战场,黄花菜都凉了。反观欧洲小国,像普鲁士,军事动员体系高效得多,能够迅速集结兵力,投入战斗。
清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关系,也让清朝在战争中处于劣势。清政府长期实行愚民政策,百姓对朝廷没啥认同感。在他们眼里,朝廷打仗那是朝廷的事儿,和自己没啥关系。鸦片战争的时候,沿海百姓很多就平静地看着清军和英军作战,甚至还帮英军提供物资。在他们看来,不管谁统治,日子还不是照样过。而欧洲小国,民众和国家的联系紧密得多,一旦战争爆发,民众愿意为了国家而战。
在军事思想上,清朝也是落后得很。一直到鸦片战争,清朝还抱着 “骑射为本” 的老观念,对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战术,根本不重视。晚清搞的军事近代化改革,也只是在表面上做做样子,没有触及根本。军事制度还是老一套,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指挥系统,也没有近代化的参谋机构。武器装备虽然引进了一些,但还是按照老套路来用,根本发挥不出新式武器的威力。
清朝拥有庞大的人口,却在战争中如此畏惧伤亡,归根到底,是制度的腐朽、动员能力的低下、民众的冷漠以及军事思想的落后。这些问题,就像一道道枷锁,把清朝紧紧束缚住,在面对列强的侵略时,只能一次次地败下阵来,割地赔款,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