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后,其子曹丕继位登基。不久,他迫使汉献帝禅让,正式建立曹魏政权。曹丕在位的数年间,魏国国力强盛,对蜀汉与东吴保持明显优势。到了公元226年,曹丕因病离世,按礼制需要建立宗庙,以供后人祭祀。按照魏国的制度,部分立有大功的重臣在去世后,能够获得“配享太庙”的殊荣,与君主一同接受香火祭祀。在曹丕的庙庭中,共有四位重要大臣获得此等待遇,他们分别是贾诩、王朗、曹真与辛毗。
一、贾诩
贾诩(147年-223年),字文和,武威姑臧人,自幼以聪敏机智闻名。他最初以举孝廉出身,仕途起点并不高,但因智略超群,很快被董卓任用为部将。董卓死后,天下大乱,贾诩一度辗转于李傕、郭汜、段煨、张绣等军阀之间,甚至两度用计挫败曹操。建安四年(199年),张绣归降,贾诩随之投入曹操麾下,并在官渡之战中力主死战,助曹操奠定北方霸业。其后,他在赤壁之战前曾建议曹操先稳固楚地,再图江东,虽未被采纳,却显示其深谋远虑。后来,曹操与马超、韩遂对峙渭南,贾诩巧用离间之计,使关中危局瞬间瓦解。最为关键的是,在储君人选的抉择上,贾诩以袁绍、刘表覆亡为例,提醒曹操不可废长立幼,力挺曹丕继承大统。曹丕登基后,对他恩宠有加,拜太尉、封寿乡侯。贾诩虽反对南征东吴,但未被采纳。黄初四年(223年),贾诩寿终正寝,年七十七,谥肃,入配魏文帝庙庭,后世更被称为“魏晋八君子之首”。
二、王朗
王朗(?-228年),字景兴,东海郯人,本名王严,少时师从太尉杨赐,因博学经籍被荐为郎中。师傅去世后,他弃官守孝,甚至多次拒绝举荐,以清节闻名。后被陶谦举茂才,出任徐州治中从事,又升任会稽太守,因清廉治政,深得百姓拥戴。建安元年(196年),王朗曾率兵抵御孙策,却兵败被俘,面对强敌,他宁忍屈辱而不降吴,表现出坚毅气节。此后辗转归附曹操,被拜为谏议大夫,逐渐步入魏国政坛。曹魏建立后,他官至司空,封乐平乡侯。至曹叡继位,更代华歆为司徒,封兰陵侯。太和二年(228年),王朗逝世,谥成,配享魏文帝庙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孙女王元姬后来成为晋文帝司马昭的正妻,诞下晋武帝司马炎与齐献王司马攸,王氏家族因之在晋朝大放异彩。
三、曹真
曹真(?-231年),字子丹,原本姓秦,因父早亡,被堂叔曹操收养,遂改为曹姓。曹真自幼勇武过人,随曹操征战,曾任虎豹骑将,屡建军功。因平定灵丘贼寇而获封灵寿亭侯,后又参与汉中之战,累官至偏将军、中领军。曹丕称帝后,委任曹真为镇西将军,都督雍凉,掌控西北重镇。其间,他大破羌胡叛军,稳定河西,又率军进逼江陵,打击孙吴将领孙盛,战功赫赫。公元226年,曹丕临终前将曹真列为辅政重臣之一,可见其地位之重。魏明帝即位后,拜为大将军,进封邵陵侯,后又晋大司马,统军抗击诸葛亮的北伐。太和五年(231年),曹真病逝,谥元。因功勋卓著,他不仅配享魏太祖庙庭,还进入魏文帝宗庙,实为魏国武将中的翘楚。
四、辛毗
辛毗(?-约235年),字佐治,颍川阳翟人,祖籍陇西。早年随兄辛评效力袁绍,曹操任司空时曾征召他,但辛毗起初不愿归附。官渡之战后,他转而效力袁谭,最终因局势所迫投降曹操。自此,他逐渐在曹魏政权中崭露头角,曾任议郎、丞相长史,辅佐曹操处理政务。曹丕称帝后,拜为侍中,封关内侯,后进广平亭侯。魏明帝即位,又封颍乡侯,历任卫尉等要职。青龙二年(234年),诸葛亮率军屯渭南,司马懿命辛毗出任大将军军师,授使持节,坐镇前线。辛毗以沉稳忠直闻名,曾当面对魏明帝进谏,劝其节制声色,以保政局安稳。诸葛亮病逝后,他仍返回旧职,不久因年老病逝,谥肃,亦得以配享魏文帝庙庭,成为曹魏忠臣的代表之一。
综上,贾诩以智谋著称,王朗以学行闻名,曹真以武功立业,辛毗以忠直传世。四人虽出身、性格各异,却皆以功业与操守赢得曹魏的最高荣誉——配享太庙。他们的名字,至今仍镌刻在魏国历史的光辉篇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