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2年,蜀汉与东吴在夷陵展开了一场震动三国的大规模战役。刘备倾全国之力伐吴,然而最终却败于东吴大都督陆逊的火攻。刘备带着残余的兵力退回白帝城,不久便积劳成疾,卧病不起。弥留之际,他托孤于诸葛亮,自此成为后世尊称的“先帝”。在民间流传的说法中,刘备在临终之前曾发出感叹:“若张飞不死,夷陵不败。”然而,这一说法并未见诸正史,更多的是后人附会。那么,如果假设此言属实,刘备的感慨是否真的有道理呢?
事实上,在夷陵之战前,张飞的状态早已大不如前。虽然世人皆熟知“桃园三结义”的传说,但在《三国志》等正史典籍中并无记载。然而,张飞随刘备、关羽征战多年,情谊早已超越兄弟。但在公元219年关羽败走麦城,被吕蒙部下所杀之后,张飞悲愤欲绝,意志逐渐消沉,整日沉迷于酒,时常酩酊大醉。他性格本就暴烈,喝醉后更是动辄鞭挞部下,使军中怨声载道。刘备曾多次劝告他:“你常鞭打健儿,却又要求他们贴身侍奉,这是取祸之道。”然而张飞并未改过,最终在准备征吴时,被部下张达、范强刺杀,首级被献予东吴。《三国志》亦有明确记载,可见张飞死于己方叛将之手,实属性格所致。
因此,即便张飞侥幸未死,能随刘备征战夷陵,他当时已年近半百,体力与锐气早不如年轻时。正如关羽虽有“万人敌”之称,但在樊城之战时,依旧敌不过吕蒙与徐晃的夹击,终至败亡。张飞虽勇武,但面对陆逊的火攻,个人武力几乎无济于事。夷陵之战本质上是一场谋略与耐心的较量,而非单纯的正面拼杀。刘备大军在七个多月的僵持中,营寨连绵、草木环绕,极易为火攻所破。陆逊正是利用酷暑季节,施以火攻,一举击溃蜀汉军。面对这种局势,即便张飞在场,也难以凭个人勇猛逆转败局。
若论夷陵之战蜀汉失败的根本原因,其实与刘备的战略选择有密切关系。刘备治军偏于稳妥,不敢孤注一掷。相比于祖先刘邦从巴蜀起家后积极扩张、终成帝业,刘备则显得更为保守。若刘备能调动更多兵力,或在战术上大胆冒险,或许能改变结局。另外,夷陵之战还有另一种可能的转机,即设法削弱甚至除掉陆逊这位对手。根据《吴书》记载,陆逊当时虽为大都督,但威望有限,东吴内部对他并非全然信服。若刘备能施展离间之计,削弱陆逊的指挥权,战局也可能走向不同的方向。但这些都属于后人假设,刘备身处局中,很难做到。
总而言之,刘备所谓“若张飞不死,夷陵不败”的感叹,更多是一种出于情感的惋惜,而非真实的战略判断。张飞虽勇猛无双,但在当时的局势下,已不足以改变蜀汉的命运。夷陵之战的失败,根源在于战略保守与陆逊的谋略高明,而非单纯缺少一员猛将。因此,张飞的存在与否,并不会对这场战役的结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