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权力斗争中,亲情与感情往往要为权力的角逐让路。唐初的“玄武门之变”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李世民发动政变,弑兄夺权,奠定了他日后称帝的基础。而作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重臣们,也在这一场宫廷风暴中迎来了截然不同的命运。如果他们当时都留在长安,或许李世民能否成功还未可知。那么,这些李建成的亲信最终结局如何?
一、冯立
冯立早年凭借过人的武艺,被太子李建成青睐,逐渐成为其身边的重要心腹。玄武门事变爆发后,他得知太子遇害,仍旧不顾身边人的劝阻,毅然率领所部军队迎战李世民的兵马。他甚至在激战中斩杀了李世民的爱将敬君弘,表现出极强的忠勇。事后,他却选择解甲投降。
《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见到冯立时,勃然大怒,指责他破坏手足之情,还痛斥他杀死爱将之罪。但冯立以“臣为主尽忠,不敢有私”的言辞自辩,展现了作为臣子的忠义。最终,李世民被打动,饶其不死,还重新起用他。冯立以忠臣的姿态,虽败犹荣。
二、王珪
王珪是唐初著名的贤相,学识渊博,口才敏捷。他曾隐居终南山,后出仕成为李建成的重要谋士,协助太子处理政务。李建成死后,李世民并未迁怒于他,反而像对待魏征一样,将其纳入麾下。
王珪在李世民执政后,主掌谏议事务,屡次直言不讳,常常在朝堂上与皇帝针锋相对。多次因言语冒犯触怒李世民,险些获罪。但李世民并未加害,反而展现出宽容一面,包容了这位直臣。王珪因此在唐初政治舞台上继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太宗赢得了“纳谏”的美名。
三、韦挺
与前两人相比,韦挺的遭遇则显得坎坷。他与太子李建成年少相交,关系极为亲近,不仅是君臣,更是私交深厚的好友。太子死后,韦挺因这层情分,始终未能得到李世民的完全信任。
玄武门之变后,韦挺被任命为尚书,但仕途并不顺利。他在朝中长期沉浮,始终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后来,李世民征伐辽东,韦挺因延误军机被贬为地方官,从此再无显赫建树。若太子不死,韦挺的前途或许不可限量,但最终只能带着遗憾度过余生。
四、李瑗
李瑗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按理说有皇室血脉,却无朝政大权。但他偏偏选择与太子结盟,共同对抗李世民。据《旧唐书》记载,当时太子有异志,李瑗正是外援之一。
随着李建成被诛,李瑗也迅速卷入政变的余波之中。他试图起兵反抗,却遭遇失败,最终被部下勒死,仓促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这场选择,使他由皇族子弟沦落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五、罗艺
罗艺与李瑗的结局颇为相似。他与太子交情深厚,曾一度成为坚定的支持者。在李建成被杀后,他选择起兵抵抗李世民,企图通过兵力逆转局势。
然而,罗艺的叛举并未得到长久支持,很快就被身边的部下背叛并杀害。一个原本有机会立足的将领,最终也因错误的站队而断送了性命。
结语
玄武门之变,不仅是兄弟阋墙的惨剧,更是权力斗争的缩影。有人批评李世民弑兄过于无情,但也有人认为,在帝位之争中,本就没有亲情可言。李建成的五大心腹,有的因忠义而幸免,有的因私交而失意,有的则因反抗而惨死。他们的不同结局,正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无情与残酷。
权力面前,谁能笑到最后?或许,这正是历史留给后人的深思之处。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