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算起,一共延续了两百余年,传承了十二代帝王;若从顺治皇帝入主中原开始算起,则一共传了十位皇帝。不过在清史的记载里,还有一位特殊的存在被称为“清成宗”。许多人对这个称呼感到陌生,甚至会疑惑清朝何时出现过这样一位皇帝。实际上,这位所谓的“清成宗”并未在生前真正登上皇位,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摄政王——多尔衮。作为大清唯一一位生前未称帝却几乎执掌皇权的人,他不仅在政治舞台上风光无两,还因与孝庄太后关系的种种传闻被后世清宫剧反复渲染。
公元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突然病逝,朝局骤然陷入混乱。彼时的多尔衮正是最接近皇位的候选人,他身后不仅有两白旗的强力支持,连正红、正蓝旗中的部分宗室也暗中倾向于他。然而另一股势力——皇长子豪格也不容忽视,他本就手握正蓝旗,再加上皇长子的身份和两黄旗的支持,使其同样拥有强大优势。两派势力争锋相对,矛盾一触即发。在此危局之下,多尔衮选择退而求其次,迎立年仅六岁的福临登基,是为顺治皇帝,由他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此举既安抚了诸方势力,又在无形之中让豪格失去了继承大位的机会。
多尔衮表面上接受辅政的身份,但他并不满足于此。经过一系列运作,济尔哈朗逐渐成为他的附庸,朝廷大权几乎完全集中在多尔衮一人手中。1644年,顺治帝率大军入关后,以多尔衮功勋卓著为由,尊其为“叔父摄政王”,并赐予穿蟒袍的殊荣。翌年,更进一步被尊称为“皇叔父摄政王”,其待遇已与帝王无异。凡遇朝会,百官必须等候他的旨意,重大节庆场合不仅要朝贺皇帝,也需向摄政王行礼。此时的多尔衮已然成为“二皇帝”,而年幼的顺治则只是名义上的天子。
顺治三年(1646年),多尔衮更是将象征皇权的玉玺搬入自己府邸,连仪仗都与皇帝相差无几。至顺治五年时,对他的尊称改为“皇父摄政王”,几乎等同于太上皇。此后,朝廷大事往往无需过问顺治,直接由多尔衮决断并下诏。他虽未戴上皇帝的皇冠,却实实在在地成了清朝的无冕之王。
然而盛极必衰。顺治七年末,多尔衮在一次狩猎中坠马受伤,不久病逝,年仅三十九岁。他的骤然离世让顺治皇帝痛惜不已,甚至下诏称其“至德丰功,千古无二”,并追尊其为成宗义皇帝,配享太庙,享受万世祭祀。但好景不长,仅两个月后,顺治却突然下令将其牌位逐出太庙,还掘墓开棺,将多尔衮的尸骨鞭尸、焚毁,可谓极尽羞辱。
回顾多尔衮的一生,确实充满戏剧性:年轻时皇位被夺,婚姻受挫,虽一度权倾朝野,却最终落得尸骨无存的凄惨下场。他推行的“剃发令”更导致江南数地惨剧,如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抗争等,造成无数生灵涂炭,遗臭千古。可以说,在清朝的统治者中,多尔衮是最特殊、也是结局最为悲凉的一位人物。
参考文献:《清史稿》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从轻松的角度解读历史,关注“刚子聊历史”,带你了解更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