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骨上的记忆》
(一)
九载光阴,不过弹指一挥间。那些曾在里约热内卢街头巷尾张贴的奥运海报,如今早已化作纸浆,混入南美洲潮湿的泥土里。犹记得当年巴西人拍着胸脯夸下的海口,140亿美金的钞票像撒纸钱般抛向体育场馆,而今那些建筑却成了钢筋水泥的墓碑,连座椅都遭人撬去——倒应了那句老话:热闹散去,满地狼藉。
(二)
这般景象,倒教人想起北平城里那座\"铁鸟窝\"。每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那些交织的钢梁,总有三两老者立在广场上,望着这庞然大物出神。他们浑浊的眼里,或许还映着十六年前那场举世瞩目的盛会。只是不知这些看客可曾算过,为着这份体面,国库每年要淌出八千万真金白银。
(三)
说来也怪。2001年那个燥热的夏夜,当萨马兰奇念出\"北京\"二字时,怕是谁也想不到,日后这座场馆会惹出这许多是非。那瑞士人设计的\"鸟巢\"图纸确实精巧,钢架结构如老树盘根,Q460特种钢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只是34亿的账单亮出来时,连最阔绰的掌柜都要倒吸凉气。
(四)
蒙特利尔的幽灵总在奥运村游荡。1976年那场闹剧,让加拿大百姓背了三十年债。如今我们这\"铁鸟窝\"的造价,足足是他们的两倍有余。雅典的废墟,伦敦的荒草,东京的锈蚀,都成了活生生的警示录。偏生中国人不信邪,硬要把这钢铁巨兽养成金凤凰。
(五)
有趣的是,那些等着看笑话的西洋人终究失算了。\"鸟巢\"非但没成废铁堆,反倒成了聚宝盆。刘翔冲线时的呐喊还在梁间回荡,演唱会的声浪又掀翻了顶棚。电竞少年在这里封神,老艺人在此开腔。一年三百场热闹,疫情也挡不住人气。细算下来,早把本钱赚了个钵满盆满。
(六)
更深的好处藏在钢架缝隙里。自从这铁家伙落地,神州大地上突然冒出无数小\"鸟巢\"。商场里的跑步机开始排队,小区篮球场总要抢位。体育这碗饭,中国人算是吃出了滋味。就连最顽固的老学究,如今晨练也要对着\"鸟巢\"方向作揖。
(七)
钢骨会生锈,记忆却长青。或许百年后我们的孙辈会指着全息投影说:\"瞧,老祖宗管这叫鸟巢。\"但此刻,它仍如一枚火种,在新时代的寒风里噼啪作响。愿这簇奥运圣火永不熄灭,照亮每个平凡人追逐美好的勇气——毕竟,一个懂得珍视记忆的民族,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