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重农抑商,老百姓想要改变阶层,往往有两种选择,战乱时期靠军功,和平时期靠当官。而随着宋朝商业农业的发展和宋朝皇帝对军队篡权的恐惧,大力压制军队的发展,当兵的人地位越来越低,中国自古的尚武精神也渐渐遗失,当兵已经越来越难,那最好的选择便是走入仕途了,向着官场挺进。官场文化也越来越丰富,随着文人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人开始读圣贤之书,官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中国古代老百姓通常喜欢用“乌纱帽”来比喻官位,因为中国历史上文官往往都带着一顶用乌纱制成的官帽,只是历代款式不同。皇帝对大臣进行撤职时也都是令人脱去其官服,摘去其官帽,因此“保住,丢掉乌纱帽”便成了官场斗争中常用词汇。
到了清朝,满族与汉族进行了民族融合产生了新的统治结构、官场风格,官装形式也改变巨大,官服在明朝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良,除了文官和武官服饰上分别纹着飞禽和走兽外,用礼帽代替了之前的乌纱帽。
这种礼帽呈圆形,外缘有一圈嶦边,里面是红色帽纬,顶端嵌有顶珠,其上也插着不同的顶子和花翎。
皇帝赐赏大臣一般用的便是顶珠和花翎了,顶珠材料差别巨大,一品为红宝石,二品珊瑚,三品蓝宝石,四品青金石,五品水晶,六品砚渠,七品素金,八品阴纹缕花金,九品阳纹缕花金,无官品者则无顶珠,戴凉帽。花翎插于顶珠之下,和顶珠用翎枝翎管连接。翎管一般为白玉或翡翠,而翎管分为蓝翎和花翎,蓝翎为鹤羽所作,花翎则取自孔雀羽。花翎按稀有度又分为单眼、双眼、三眼。其中三眼最为珍贵,通常只有五品上内大臣、前锋影和护军营的各头领能获此殊荣,清朝总共也就七人获得此荣誉,就连权倾朝野的和坤也无缘,反而其弟获得了,真是意外。清朝规定,武将五品以上,文官要做到巡抚兼提督衔及派往西北的两路大臣才有资格佩戴花翎,如有僭越,则会收到严厉的处罚。通常被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照本任的品级穿朝服,但若被摘去顶戴花翎,那后果就会比较严重。但是作为清朝臣子最高荣耀的三眼花翎,一共只赏赐给了七个人(非皇室宗亲),分别为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连权臣和珅都无法获得。
正因花翎地位如此重要,其也渐渐代替乌纱帽成为了官员们地位的象征,皇帝对于犯错大臣也经常以摘取其顶戴花翎作为惩罚,如影视剧中,官员一旦犯错被罢免,皇帝第一句就是:“摘去顶戴花翎,革职查办”,而一旦被摘取花翎后果则非同小可了。古代的贵族往往由官场出身,与现在中国官场上勤俭的作风相比,当时官员们穿着如此花哨则是风光无限的,这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官员地位之高,国家对其之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