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期,齐、楚、燕、韩、赵、魏六国都拥有与秦国一较高下的军事实力。然而随着秦国在商鞅变法后迅速崛起,这些诸侯国逐渐失去了单独对抗秦国的能力。为了自保,他们不得不结成联盟共同抵御强秦。在这段历史时期,纵横家苏秦曾周游列国,成功说服六国采用合纵之策联合抗秦,这一战略使得秦国在长达十五年的时间里不敢轻易踏出函谷关。但令人费解的是,当秦国最终发动统一战争时,六国为何未能再次联合抗秦,而是坐以待毙? 首先,秦国采取了各种手段破坏六国联盟。在苏秦促成合纵之后,秦国立即启用张仪推行连横策略来瓦解六国同盟。秦国派出大量使者携带重金贿赂各国权贵,并以割让土地为诱饵挑拨离间。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张仪欺骗楚怀王,许诺割让商於六百里土地换取楚齐断交。贪婪的楚怀王中计后,发现受骗便发兵攻秦,结果反被秦齐联军击败,被迫割地求和。通过这种卑鄙手段,秦国成功离间了六国关系,使原本牢固的同盟土崩瓦解。在统一战争中,秦国又采用远交近攻策略,拉拢最远的齐国,集中力量攻打邻近的韩、赵、魏等国。由于内部矛盾重重,加上畏惧秦国报复,这些国家始终未能重新结成有效联盟。
其次,我们来看看六国各自衰亡的具体过程: 韩国作为七雄中最弱小的国家,地处中原四战之地,发展空间极其有限。在失去上党郡等战略要地后,韩国想出了疲秦之计,派水工郑国去秦国修建水利工程,企图消耗秦国国力。然而这一计策适得其反,郑国渠的修建反而为秦国增加了百万亩良田,大大增强了秦国的粮食储备。最终在公元前230年,韩国成为第一个被灭的国家。 赵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军力大增,一度能与秦国抗衡。但长平之战的惨败让赵国元气大伤,四十五万精锐全军覆没。虽然之后赵国曾用反间计除掉秦国名将白起,并依靠李牧两次击退秦军,但最终还是在郭开的谗言下自毁长城,错杀李牧而亡国。 魏国曾凭借吴起训练的魏武卒称霸一时,但在桂陵、马陵两场大战惨败后一蹶不振。秦国通过持续不断的军事进攻,逐步蚕食魏国领土。最终王贲采用水攻之计,引黄河水淹大梁城,迫使魏王投降。 燕国在灭亡前夕,太子丹策划了著名的荆轲刺秦王事件。刺杀失败后,燕王喜为求自保竟杀死亲生儿子向秦国谢罪,但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 楚国作为南方大国,在屡遭白起重创后实力大减。秦王在灭楚时一度因猜忌王翦而改派李信,结果大败。最终不得不重新启用王翦,以六十万大军才攻灭楚国。 齐国则始终采取绥靖政策,坐视其他五国被灭而不施援手,最终也难逃被吞并的命运。六国的相继灭亡,既源于秦国的战略得当,更在于各国目光短浅、互相猜忌,最终被各个击破。这段历史给后人留下了深刻教训:面对强敌,唯有摒弃私利、精诚合作才能求得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