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岗五虎:历史与传说的交错
在众多版本的隋唐英雄小说和评书中,瓦岗五虎的名单总是存在差异。经过仔细梳理,我们可以发现至少有九位英雄人物在不同版本中榜上有名:单通(字雄信)、秦琼(字叔宝)、王玄(或宣,字君可)、程咬金(字知节,又名义贞)、王勇(字伯当)、谢科(字映登)、尤通(字俊达)、罗成(字公然或士信),以及一位不太为人所知的猛虎大将军邱瑞(字梦龙)。这些人物在民间传说中形象鲜明,各具特色,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英雄典范。 将演义小说与《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正史记载相对照,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九人中,单雄信、秦琼、程咬金、王伯当都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正史中的王君可实为王君廓,尤俊达则是牛进达,而罗成的原型并非罗艺之子,而是齐郡通守张须陀麾下的第一悍将罗士信——他在投唐后历任陕州道行军总管、绛州总管,受封郯国公。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小说中都将罗成与罗士信混为一谈。谢映登虽不见于正史,但在道家传说和遗迹中却有其人仙踪的记载。 抛开谢科谢映登这个不见于正史的人物不谈,正史记载的瓦岗军五大高手与小说评书中的名单也大相径庭。综合各类史书记载,可以确定在李密领导的瓦岗军中,以五人最为勇猛:内马军四骠骑中的秦琼、程咬金、裴行俨、罗士信,以及外马军大统领单雄信。其中裴行俨是隋朝光禄大夫、河南道讨捕大使裴仁基之子,在率部归顺瓦岗军(后改称大魏或西魏)后,裴仁基受封上柱国、河东郡公,裴行俨则受封上柱国、绛郡公,父子二人皆为一时之俊杰。 李密曾是隋末群雄中极具实力的割据势力首领,连唐高祖李渊都曾写信奉承他:天生蒸民,必有司牧,当今为牧,非子而谁?老夫年余知命,愿不及此,欣戴大弟,攀鳞附翼。惟冀早应图箓,以宁兆庶。宗盟之长,属籍见容;复封于唐,斯荣足矣!这封信的大意是:作为李姓宗亲,李密最有资格成为天下共主,届时只需封自己为唐王或唐公即可。李密被这番恭维冲昏了头脑,竟感叹:唐公见推,天下不足定也! 得意忘形的李密开始疏远秦琼、单雄信、徐世勣、贾闰甫等能征善战的将领和谋士(贾闰甫在两唐书和《资治通鉴》中均有记载,虽非贾家楼大掌柜,但与秦琼同为张须陀旧部),反而对奸佞小人邴元真言听计从。这一系列错误决策导致他在与王世充的决战中惨败,最终只得投奔曾经拥戴自己的宗兄李渊。李渊表面上待他不薄,封他为光禄卿、邢国公,还将表妹独孤氏许配给他,实则剥夺了他的兵权。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隋唐时期的光禄卿与光禄大夫截然不同,前者实为皇宫膳食总管,在唐高宗李治龙朔年间曾一度更名为司膳寺正卿。这个从三品官职虽然品级不低,但毫无实权,日常工作就是管理宫廷饮食:卿之职,掌邦国酒醴、膳羞之事,总太官、珍羞、良酝、掌醢之属,修其储备,谨其出纳......从一方霸主沦为宫廷膳房主管,李密的郁闷可想而知。不甘于此的他借口招抚旧部起兵反叛,结果很快就被唐朝军队剿灭,连累已经归顺唐朝并担任左武卫将军的王伯当一同丧命。 王伯当可谓义士之立志也,不以存亡易心的典范,可惜跟错了主公,未能像其他瓦岗英雄那样功成名就。瓦岗五大高手在瓦岗军溃散后各自选择了不同道路:秦琼、程咬金、罗士信投奔唐朝;裴行俨和单雄信则似乎成了连襟——一人被王世充所杀,另一人因效忠王世充而被李世民处死。 瓦岗军溃败后,李密仓皇出逃,单雄信主动投降王世充,秦琼、程咬金、罗士信、裴行俨则因伤被俘。当时王世充仍打着隋朝皇泰主杨侗的旗号,这五位瓦岗将领都被授予隋朝官职:单雄信为大将军,秦琼为龙骧大将军,裴行俨为左辅大将军,程咬金和罗士信为将军——这些在秦琼后人墓志铭和《隋书》《旧唐书》《新唐书》中均有明确记载。 王世充击败李密,客观上为单雄信的老友兼旧主翟让报了仇(单雄信,曹州人,与翟让交好,骁勇善战,尤精马槊,李密军中号称飞将),因此单雄信对王世充心存感激,始终忠心耿耿。他没有像秦琼等人那样选择投唐,而是追随王世充直至被唐军围困俘虏。武德四年三月,李世民在洛阳处决了王世充及其党羽,单雄信也在其中。而在此之前,裴行俨已因参与反对王世充的政变而被灭族。 投奔唐朝的三位瓦岗名将中,秦琼和程咬金都功成名就,位列凌烟阁功臣,其事迹广为人知。最令人扼腕的是少年英雄罗士信——他被瓦岗旧将刘黑闼擒杀,而他曾舍命相救的瓦岗同袍王君廓却成了反复无常的小人,最终在叛逃突厥途中被百姓所杀。这些英雄人物的不同结局,构成了隋唐之际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