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忠烈文天祥与弟弟文璧:忠孝两全的悲壮人生
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山河破碎之际,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展开殊死搏斗,终因寡不敌众被俘。元军将他押往大都(今北京)囚禁,期间元世祖忽必烈多次以高官厚禄劝降,甚至派已降元的南宋旧臣轮番游说。面对威逼利诱,文天祥始终挺直脊梁,在阴暗潮湿的牢狱中写下《正气歌》明志。三年后,这位铁骨铮铮的爱国者在柴市刑场从容就义,年仅四十七岁。他临终前留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如黄钟大吕,七百余年来始终激荡着华夏儿女的心魂。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文天祥的胞弟文璧却在南宋灭亡后归顺元朝,官至通议大夫、秘书卿,兄弟二人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引发后世无尽感慨。 这段兄弟殊途的往事,连百年后的乾隆皇帝都为之动容,在御制诗中写道:子不知终弟受职,应难地下见其兄。许多史家据此批评文璧背叛家国。但细读文天祥狱中手札会发现,这位忠烈之士对弟弟的选择展现出惊人的理解。他在给嗣子文升的家书中特别提到:吾以备位将相,义不得不殉国;汝生父与汝叔姑,全身以全宗祀。更在临终前对亲友坦言:我以忠死,仲以孝仕。这表明文天祥认为弟弟的选择并非贪生怕死,而是为延续文氏血脉的无奈之举。 文璧生于南宋嘉熙二年(1238),江西吉州庐陵(今吉安)人,较兄长文天祥年幼两岁。其父文仪是当地著名学者,在严父督导下,兄弟二人自幼同窗共读。宝祐四年(1256),十八岁的文天祥与十六岁的文璧同榜考中进士,本可复制苏轼兄弟一门双进士的佳话。然而就在准备殿试之际,父亲突发重病。面对家国抉择,文璧主动放弃殿试机会返乡侍疾,而文天祥则继续应试并高中状元。这个看似平常的决定,冥冥中为兄弟二人埋下了忠孝分途的伏笔——文天祥从此踏上仕途,文璧则在家乡潜心治学长达六年。 二十一岁便蟾宫折桂的文天祥,很快因父亲去世丁忧回乡。守孝期满后,他历任宁海军节度判官、瑞州知州等职,而文璧直到景定三年(1262)才出任新昌知县。得知弟弟终于出仕,文天祥欣喜之余写下《别弟赴新昌》,诗中立政须规范,修身是法程的谆谆教诲,流露出兄长对弟弟的殷切期望。此时谁都不曾料到,十余年后这对兄弟将面临更为残酷的人生抉择。 德祐元年(1275),元军攻破襄阳后势如破竹,临安危在旦夕。时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散尽家财组建义军,此时恰逢祖母去世。文璧再次挺身而出,独自承担丧葬事宜,让兄长无后顾之忧地奔赴国难。次年,文天祥临危受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文璧则出任惠州知州。当文天祥在五岭间辗转抗元时,文璧在岭南维持着地方秩序。至元十六年(1279)崖山海战后,南宋彻底灭亡,被押往大都的文天祥途经广州时,目睹腥浪拍心碎,飙风吹鬓华的惨状,而文璧在元军压境下选择了归顺。初闻弟弟降元,囚禁中的文天祥悲愤交加,在《闻季万至》中写下弟兄一囚一乘马,同父同母不同天的锥心之语。但经过深思,他最终理解弟弟的苦衷——在给文璧之子文升的遗嘱中,他明确表示惟忠惟孝,各行其志。元大德二年(1298),文璧以六十一岁高龄卒于任上,获追封雁门郡侯,谥文惠。后世虽有《讥文璧》诗嘲讽南枝向暖北枝寒,但文氏兄弟的故事实则展现了乱世中知识分子的两难抉择:文天祥以死成全民族大义,文璧以生延续家族血脉,正如并蒂莲的两朵花,同根而生却绽放出不同的生命华彩。